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不在于它的评分高低,而是它能否以真情打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深思。《我们天上见》讲述的是六七时年代“知青上山下乡”时期姥爷与外甥女的温情而又令人感到扎心的故事。在我看来,《我们天上见》虽是私人化的小众作品,却是一部成功的好作品。说其好,归于以下几点:
一是画面还原时代,富有强烈的带入感。一个家庭的阶级成分好坏与时代相联系,那么扣在头上的罪名自然与家庭的成分有关,甚至是因为姓氏与当时所主张的政权不相容而被挤兑。小兰因为姓蒋,上学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与挤兑,放学路上还被同学追着直指鼻子谩骂。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偏偏姓蒋,而不是与姥爷同姓唐,那样即使被别人称呼糖浆,糖葫芦等都好。她经常独自一人撑着一把小伞站在旁边的火车轨上行走,甚至幻想自己能飞到天上,摆脱同学的辱骂。两个时空交错穿梭,增强了画面感。
电影很好地还原当时的环境,人们艰苦地生活在破烂的棚户区。通过广播以及难得的报纸来得知外界的消息,取得与外界的联系。影片中的小翠要参加下乡,她的母亲以及相好内心复杂,深知这一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全村人都来目送这一批下乡的青年,喇叭中传出“为祖国的边远地区做建设……”为了避免遭受下乡的境遇,大人让小孩去学一门技艺。身怀一门技艺,譬如成为体操运动员长大后就能够安心地留在城里……这一些画面都是还原时代的重要片段,让观众一下子感受到六七十时代的生活,带入感颇强,迅速地抓住人们的眼球。
二是细节处理柔和,贴切到位。电影中通过小兰与一个布娃娃的对话中让观众得知姥爷一家的情况。姥爷的儿子在十六岁时就死了,而他的女儿和女婿在边远的地区支援建设。他和小兰现在就盼望着他们早点归来。看着他们左顾右盼却杳无音信的时候,为之唏嘘不已。十年来,姥爷常常坐在桌面上给小兰写信,然后告诉小兰说这是她父母的来信,希望她能乖乖听话。那一次说奖赏她两个哈密瓜,也是姥爷托别人从新疆带回来的。姥爷把哈密瓜分给了周围的邻居,还叫小兰给教练送去一块哈密瓜,结果当小兰找到教练的家,却听到别人说“她是那个业余的”时立马撒腿就跑,还把那块哈密瓜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我想那是她这些年来吃得最开怀的一次吧。这些情节细腻,无不令人动容。运用女性的细腻视角,将细节处理得淋漓尽致,将爱诠释得很美好。
姥爷戴起老花眼镜替小兰缝补一件运动服,叫小兰喝麦乳精的情景;在昏黄的灯光下划着关于女孩来例假的生理知识的情景;马大爷敲门的时候拎了一条鱼过来,脸上挂着笑容,因为他这一次并不是来乞讨那五分钱的……这些细节牢牢地映在观众的脑海里,一幕一幕串联起来,挥之不去。
三是真情流露,以情动人。姥爷与小兰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小时候是姥爷弄饭给小兰吃,帮她洗澡,当她撒谎的时候就拿板尺打她的手心。睡觉时姥爷睡在外面给她驱赶蚊子以及盖被子。当朱德总理死了,兰花也枯萎了,希望破产了,姥爷身体也不行了。于是轮到小兰弄饭给姥爷吃。当他不肯张口吃饭的时候,她却同样举起板尺让他乖乖吃饭。她帮他洗身子,她睡在外面帮姥爷赶蚊子盖被子等。姥爷还顽强地活着那一口气是为了不让她孤单地活着。最动人的莫过于懂得反哺的真情了。整个影片主打真挚的情感,莫不催人泪下。
四是启人深思,余味无穷。死亡究竟是什么?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的亲人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相遇。
“姥爷,你怕死吗?”小兰问姥爷。
姥爷答道:“不怕,活着和你在一起,死了和你舅舅在一起。”
小兰回家呼喊姥爷,却不见姥爷的身影,她感到非常惊慌。然后她跑到外面去问别人有没有见到她的姥爷,回家后才发现姥爷和一群老爷子围在一起听消息。那一刻她总算放心了。她知道姥爷对她是多么重要,她害怕姥爷死去。她错过姥爷的棺材,她知道那是姥爷不想看到她哭泣,她和姥爷终将会在天上见。
人终归会长大的,残酷的生活是逼迫人成长的。小兰终于长大了。她抚摸着他干枯的爬满皱纹的脸,泪水湿透她的脸颊。 那一幕简直戳中我的泪点。
有种爱叫姥爷的爱,用着他认为的方式来爱着他的外甥女,也是爱着他的女儿。姥爷走了,我不敢想象小兰的未来。也许她的父母会回来,也许不会,没有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