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李庆老师前天写的简书,想到了去年展演时出的一套九宫格——《学艺术的孩子为什么参加舞台展示?》与李庆老师的这篇简书相同,都是在探讨孩子参加展演/比赛的初衷和意义,尤其是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这非常重要。
孩子学习艺术特长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是加分?是拿奖?是值不值得?……其实作为家长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偏离了最初让孩子学习的初衷。我觉得90%的家长最初的想法就是让孩子有一个爱好,有一个特长。只是,后来慢慢偏离了最初的想法。所以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式传达正确的理念,让比赛回归孩子成长的本质。
比赛的初衷并非仅为“镀金”或“加分”,而是为孩子提供实践与突破的场域。就像李庆老师说的,参加比赛更大的价值是: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当孩子得知要参赛时,从“犹豫是否参加”到主动思考“如何准备”,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独立决策能力的萌芽。
给孩子创造真实体验:舞台的灯光、观众的注视、评委的反馈,让孩子直面真实世界的挑战,而非停留在课堂的模拟中。
让孩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锚定一个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达成而全力以赴,比赛是这样,考级也是这样,通过备赛/备考,让孩子学会为长期目标投入努力,理解“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意义。
比赛的核心价值在于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远比奖杯更持久:
自我突破的勇气:第一次登台时的紧张、手心冒汗,是突破舒适区的标志。孩子在此过程中学会与压力共处,逐渐积累“我能做到”的信念。
面对成败的格局与敢于参与竞争的韧性:看到他人优秀时的鼓掌、失利后的自我反思,教会孩子以开放心态接纳竞争,明白“对手是自己”而非他人。
沉淀内在力量:即便未获奖,备赛过程中重复练习的坚持、临场应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经验,都内化为未来面对生活挑战的底气。
那家长和机构老师在孩子学习、比赛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从“裁判”到“陪伴者”:如果家长和老师仅以获奖衡量价值,便抹杀了比赛真正的意义。家长和机构老师要弱化结果导向,避免用“白折腾”否定努力,转而关注孩子的进步细节(如台风更稳健、表达更自信等)。比起最后的结果,更该关注的参与的过程,将比赛视为“生活预演”,引导孩子复盘经验而非纠结名次。更重要的是要向孩子传递比赛的坚持、付出、目标感、成败等对他成长的终身价值,让孩子理解,舞台上的从容与自信,终将转化为未来职场、社交中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我们要让家长和机构认识到,艺术比赛的终极意义,在于让孩子在真实的挑战中看见自己的可能性。奖杯会蒙尘,但那些在舞台上颤抖却坚持完成表演的瞬间、在失败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的勇气,将成为孩子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勋章。正如李庆老师子在文中所说:“那一刻的他,会记住:我,真的做到过。”这种自我认同与内在力量,才是艺术教育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