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伍继红“铁饭碗”梦破碎,成山区赤贫家庭六孩之母。
前几天,伍继红的遭遇引爆中国人民大学多个校友群。曾经的班主任安清福在看到网传消息后直言,“十分震惊。”
很快,消息得到证实,流落赤贫家庭的伍继红正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现信息资源管理学院)1998届毕业生。
虽然流落到山区,贫困了很多年,但是人大在知道了她的处境后,动员校友的力量来扶持她,并且在某个平台已经给她捐助了15万元,让她有勇气从新开始。
毕业于人大的她是幸运的,但不是每一个毕业于人大的同学都是幸运的。
曾经在知乎上有过一个问题,有人问: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思维差别到底体现在哪里?
我认为,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别在于视野和认知。出身的家庭,成长的环境,会极大的束缚住穷人的视野,让他看不到价值与远景,变得短视,耽搁于眼前的满足,尽管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有悟性。
比如说学习。
很多家长缺乏让孩子懂得上学的必要性的能力,只是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好像完成了作为家长的使命一样。甚至觉得,上学没有那么必要,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上大学的好处,所以就不觉得上学有多必要。
在学校里学的好坏,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事。如果没有学好,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在家务农、或者打工。他们没有办法给孩子更大的视野,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多大的视野,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山区。
尽管他们并非没有这个能力让孩子读书,而即便是那些能够从农村中脱颖而出、到大城市完成学业的孩子,大多数也会受到年幼时信息缺失的影响,并且相伴终生。
有人留言说:我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逃出来的,可悲的是,我是百里挑一的幸运儿,在我生长的环境里,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人,默默地被家庭和环境捆绑住,永远也走不出乡村。
同样,许多位于社会底层的务工人员,都具备一个共同点:缺少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意愿。
伍继红能得到人大校友的帮助,是幸运的。
但是造成她今天这种结果的,是她没有意识到,她其实是过早的放弃了自己,过早的放弃了学习和自我成长,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失望。
她对记着说,她愿意改变。但是她改变的意愿到底是20分,还是50分,还是80分?但我想肯定不是100分。
我们也很难评判,伍继红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她那种绝望,不同的人对待绝望的方式也不相同。
我们只是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问题?有过同样的遗憾和那种让人绝望的无能为力?
我们也很难判断,即使伍继红有很牛逼的母校和同学,也得到了同学和母校的援助,但是能不能就此摆脱贫穷,还是个未知数。
最牛的学校毕业,并不代表你的思想和认知都是最牛的,这些是学校不会教你的。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在整个人生中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你进入社会以后,自己来体验、领悟。
假如伍继红自己没有那种强烈的意愿,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我倒觉得,人大校友的协助,可能最后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因为社会上,这样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