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牢笼

我们似乎都特别追求向往成功。

朋友圈和媒体那些光鲜亮丽的“赢家”身影;高考毕业季家长关心谁家孩子考的分数;还有我们都会交头接耳议论谁又升职加薪……。这些看似对于追求目标感成功人群,集体意识里都会积极追捧并投于羡慕眼光。我们好像正陷入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

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这些声音汇成一股奔涌的洪流,将我们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之中。成功被简化成一张成绩单,一份工资条,一个职位头衔。然而成功不但能意味着外在荣誉鲜花掌声簇拥,更意味着对内在自我价值的肯定。

为了被定义“成功”。在追逐路上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甚至拼尽全力。

那些“996”工作体制日夜加班全年无休猝然倒下的年轻身躯;那些虽身居高位、坐拥财富却精神空虚的精英人群;那些虽在名校学业、能力表现出色,堪称“天之骄子“的“空心病”学子。

不盲目而切合实际适度追求,无可厚非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而过渡追逐意义上的成功却容易在人生的路上迷失了方向。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间,成了成功祭坛上盲目奔跑的羔羊?当目标成为唯一的太阳,沿途的风光尽数黯淡。当成功成为最终目的,生命本身反而成了手段。灵魂与肉体皆在盲目的追逐中被撕裂、被异化,我们成了自己生命的陌生人。

在这个追求多元化社会里。倡导"价值多元化"正成为改变我们思维的模式。

我们或许,允许工作不用那么拼命,平凡平庸也许是种选择;允许生活可隐居乡野,与花鸟鱼虫相伴用粗茶淡饭也许就行;允许孩子可以适当“躺平”,等他(她)找到热爱也可。

《瓦尔登湖》梭罗所说:“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梭罗在瓦尔登湖与大自然相伴,倡导简化生活,而专注于真正内在有价值的目标,那超脱世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如今越来越多大都市人群,已厌倦了日复日无休止为了所谓名、利和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断内卷生活。

那刚从上海回来的发小,变卖了在一线城市房产和产业,携妻带儿回乡经营汽车修理厂。他説:“回到乡下,连“呼吸”都是自由的”。看着他一扫往日疲惫而神采奕奕,相信他找到了想要的生活。

生活真正的觉醒,恰恰始于对“成功”单一神圣性的质疑,始于对生命丰富维度的重新发掘。庄子的智慧穿越千年烟尘,那棵因“无用”而免于斧斤、得以“终其天年”的大树,不正是对功利主义价值最深刻的解构吗?它启示我们,所谓“无用”,往往蕴藏着生命本身最本真的价值与韧性。

愿我们构建多元的价值坐标系,在更广阔的星图中重新标定自己的位置。这坐标中,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与旷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