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4)▏道: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减肥。

题引:

“道”,其实就是教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给我们的人生减肥。

欲望,就等于是思想的脂肪。

欲望太多,同样会造成我们思想的阻滞与缺氧,从而危害精神健康。

所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其锋锐,解除其纷扰,调和于光辉,混同于尘垢。)

㊣湛兮!似或存。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句】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1、

冲,古字为“盅”,引申为空虚。

《说文》曰:器虚也。指器具中间中空的部分。

道冲,意思即是:道是虚空的。

2、

或弗盈也“或”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字有许多版本。

我想熟悉《老子》的读者应该都不陌生。

比如:

唐玄宗的景龙碑本作:“久”弗盈也。

《淮南子》引老子作:“有”弗盈也。

敦煌出土的帛书则作:“又”弗盈也。

不过,这桩悬案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经现代训诂学者马叙伦先生调查取证:

“或”、“久”、“有”“又”,这四个字可以相通,在古代都可以释义为“常”的意思。

限于篇幅原因,具体证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或弗盈也”,即是:“常不满”的意思。

3、

所以,“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合理的解读应该是:

道就是一个空虚的容器,你用它盛水,永远也注不满。

那么这一句话老子是想表明“道”的什么性质呢?

一个字:大。

4、

道至大,就仿佛是太平洋,无论你从中舀取一瓢水,还是往里添加一桶水。

对于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言,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用庄子的话形容就是:

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

5、

人心,就相当于道的容器。

如果将“道”运用到“入世”,就是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因为当富贵、贫贱、威武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

就好比泥牛入海,瞬间化于无形,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冲而弗盈”。

如果将“道”运用到“出世”,就是《金刚经》所宣扬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为当喜怒哀乐,荣辱得失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

就仿佛风来竹面,雁过长空,刹那消于无踪,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空而不满”。

6、

“道”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是: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第二层境界是: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第三层境界是: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7、

但是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境界“誉而不喜,毁而不怒”这道坎,可能已经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隔绝在道的对岸了。

别人一句恶言,你的心器便被愤怒所注满。

别人一句赞语,你的心器便被欢喜所注满。

春风得意时,你的心器仿佛燃绕着梦想之火。

秋蓬失志后,你的心器立即冷却成绝望之灰。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双眼一直被纷繁的表象所迷惑,早已中了“五色令人目盲”的毒咒,导致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佛语称为:无明。

8、

北宋有一位名相叫富弼,这个人相当了得,只是诗文绝少,因而声名不彰。

范仲淹称赞他有“王佐之才”。

苏东坡将他与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并成为“人中四杰”。

晏殊更是眼疾手快,直接让富弼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

富弼为人大度,脾气接近于弥勒佛。

曾经有一位轻狂的秀才问他: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

富弼答道:“我会当作没听见。”秀才大笑而去。

几天后,他们又在街头相遇。

秀才大声说:“富弼是一只缩头乌龟!”

一个熟人提醒富弼,秀才在骂你。

富弼答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怎么会是骂我呢?

于是他继续散步,秀才自讨没趣,只好走开。

许多人都不理解,富弼为什么不回应呢?

9、

可是,我们更应该问的应该是:

富弼本不是缩头乌龟,为什么要去回应呢?

如果回应,就是在证明。

你为什么要证明?因为你需要让别人相信。

你为什么需要别人相信?因为你不自信。

你为什么不自信?因为你心器太小了。

你的心器就像是一个小而浅的水洼,随便投一颗石子就能激起千层浊浪。

这就是一个人愤怒的根本原因。

10、

首先,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骂人者被骂者的本质。

富弼为什么不回应呢?请问:

比尔盖茨会回应一个乞丐说他穷吗?

拳王泰森会回应一个病人说他弱吗?

爱因斯坦会回应一个智障说他笨吗?

当然不会!那么秀才和富弼,谁才是真正的缩头乌龟呢?

穷酸的秀才才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一心想通过辱骂名人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而富弼却不畏人言,坚守本心,大脑能够自动屏蔽外界的情绪干扰。

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勇敢,这是一种不怕别人说他懦弱的勇敢。

11、

其次,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骂这件“事”的本质。

《四十二章经》里有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每到一个地方宣扬佛法,常常会受到侮辱和谩骂。

但是他从来不生气,总是静静地听对方骂完。

他才心平气和地问道:“如果你想送给别人一件礼物,但是人家坚决不接受,你的礼物是不是要拿回去?”

对方答道:“既然人家不要,我当然要拿回来。”

佛陀说:“现在你送给我的恶语,我不接受。那你自然都要拿回去,不等于是骂了你自己吗?”

对方无言以对。

所以,如果别人骂你,你回应。

就相当于是别人赠你礼物,你又回赠。

因为你在无形中已经认可了他的言语,接受了他的规则。

从而被对方拉进了他所设定的负面的情绪泥沼中,无法自拔。

东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叫王述,某天参加宴会。

一位宾客突然起身,当着众人的面指着王述的鼻子痛骂,用词不堪入耳。

但是王述一言不发,起身面壁。

此人骂了半天,王述就当没事人一样转头离开。

过了一会儿王述又回到座位上,神色如常。

当时举座皆赞:真君子人也!

而骂他的那位宾客谢奕,则被当时的名士们认为是一个心胸狭窄的狂夫而已。

所以,当你遭到无端的辱骂而选择沉默的时候,

那么骂你的那些言语,最终就会像吐到天上的唾沫一样,落到骂人者自己的脸上。

12、

第三,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时间”的本质。

《优婆塞戒经》里面说:

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

是骂詈字不一时生。

初字出时,后字未生。

后字生已,初字复灭。

若不一时,云何是骂?                

直是风声。我云何嗔?

什么意思呢?比如别人骂你“缩头乌龟”这四个字。

当他说出“缩”的一刹那,后面三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

当他说到“头”的一刹那,“缩”已经消失了,后面两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

当他说到“乌”的一刹那,“缩”和“头”已经消失了,后面一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

当他说到“龟”的一刹那,前面三个字都已经消失了,这能叫骂吗?等同于“风声”而已。

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辱骂呢?那是因为:

我们一直没有看清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即生即灭”幻影

因而把自己囚禁在“过去”这座“时空监狱”里不愿意走出来。

所以,我们一直都被“人”表象,“事”表象以及“时间”表象所迷惑和欺骗。

以至于始终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因而执迷不悟,行歧不返。

如果我们能看到人、事、时间的本质,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13、

第二层境界: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在日本,有一个关于白隐禅师(1685——1768)的故事家喻户晓:

在白隐禅师的寺院不远处,有一户人家的女儿未婚先孕。

父母逼问女儿怀了谁的孩子,女儿知道父母反对,不敢讲出真相。

但她知道父亲一向最敬重白隐禅师,于是她念头一动说:

“我肚子里的孩子是白隐禅师的。”

父亲一听,既愤怒又震惊,没想到白隐禅师是这样鲜廉寡耻的小人!

于是一家人就去找白隐禅师理论。

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是这样的吗?”

他们看到白隐神态安详,就没有继续纠缠。

等孩子出生以后,这位父亲就把孩子抱到寺院丢给白隐禅师说:“这就是你的孽种,还给你!”

此事一经传出,全民鼎沸,白隐禅师声名扫地。

但是他不辩一言,依然天天抱着小孩在众人的辱骂声中化缘奶汁以及婴儿用品。

一年过后,饱受良心谴责的女孩对父母说出了真相。

女孩的父母满心愧疚,寝食难安,于是去找白隐禅师陪罪。

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是这样的吗?”

就将孩子还给了这一家人,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为什么对于凡人而言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在白隐禅师眼里却仿佛只是“春梦了无痕”呢?

因为在他的看来:

世界的人、事、时不过是镜花水月,外界的是非、毁誉、荣辱皆等于梦幻泡影。

只有我,才有资格成为我自己的原告,才有资格当我自己的法官和审判人。

释迦牟尼的话说,这叫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王阳明的话说,这叫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以:

无论外界向白隐禅师“心器”中注入脏水还是清水,开水还是冰水,糖水还是毒水。

他都能安然受之,化于无迹。

这即是:“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14、

第三层境界: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公元65年,古罗马历史上有一位最臭名昭著的暴君叫尼禄。

他在杀兄弑母之后,又怀疑他的老师塞内加参与了一场宫廷叛变。

虽然查无实据,但是尼禄却以此为借口,下令让老师自杀。

塞内加的老婆和学生们听到消息后都失声痛哭,塞内加却神色如常,问道:

“你们的哲学哪去了?你们多少年来互相激励的处变不惊的精神哪去了?”

最后他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镇定自若,安然赴死。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众所周知,塞内加是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斯多葛学派的人生观就是:

世间一切皆是自然规律,包括生病与死亡。

因此,人必须要学会接受命运,尤其是接受“失去”的命运。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泰然接受所有的“失去”:

失去名、失去利,失去健康、失去美丽,失去亲人朋友,直到有一天失去生命。

那么到那个时候,他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反而永远都不会再失去。

就像老子在第十三章中所说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而塞内加作为一名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对人生同样有着佛陀般的透彻领悟。

他说:

智者什么也不会失去,万物皆备于他一身。

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战争而失去一只手,或者因意外而失去双目,他依然会满足于命运剩给他的那些。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哪怕有一天上帝毫无征兆地夺去智者的生命,他也依然会满足于曾经活过。

那么,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15、

所以“道”,其实就是在教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给我们的人生减肥。

欲望,就等于是思想的脂肪。

欲望太多,同样会造成我们思想的阻滞与缺氧,从而危害精神健康。

所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

而这种难以企及的“神”的状态,

在佛家就是:空而不满。

在道家就是:冲而弗盈。

所以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第二句】

㊣原文:渊兮!似万物之宗。

1、

“渊”,《小尔雅 • 广诂》曰:

渊,深也。

2、

道,就像一个无边无际也无底的深渊:

似万物之归宗,若千鸟之归林,如百川之归海。

也就是说:道,仿佛是一切的归宿。

3、

无独有偶,佛教里最早的典籍《长阿含经》“阿含”两个字与老子所说的“道”字似乎就是一对双胞胎兄弟。

音容面貌十分相似,简直如同一个模子所刻。

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载:

问曰:“何谓为阿含?”

答曰:“容受聚集义,名阿含……畜生阿含,纯是众生聚集处也。”

因此,“阿含”两个字在公元四世纪时,被中国人翻译为“法归”,即是指一切法的聚集归宿之处。

僧肇在《长阿含经》序中就说:

“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

可见,“阿含”“道”不只是双胞胎那么简单,很可能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它无亲无故,无影无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故意躲在变化万端的表象世界背后,一直跟人类的“思想”玩捉迷藏,只有极少数打开慧眼的智者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所以佛弟子见之,名之曰:阿含;

老子见之,名之曰:道。


【第三句】

㊣原文: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

这一句属于错简无疑,是古人一时疏忽将老子其他章节里的内容错抄过来的。

我们试看第《五十六章》㊣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很明显,一句原文在两章中重复出现,况且本章所讲的内容与“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并无关连。

所以第四章的完整原文应该是: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因此,本章中,这一句就不做解释了(第五十六章再解)。



【第四句】

㊣原文:湛兮!似或存。

1、

《说文》曰

湛,没也

《小尔雅▪广诘》:

没,无也。

所以一般人都把“湛”解释为“无”的意思。

表示:

虚无,似无而实有。

不过,我觉得这个解释并不完美。

因为“湛”是形声字, 形容水声。

本义是:清澈透明。

所以“湛”不是“无”,应该理解为“透明”之意。

2、

“似或存”,“或”在第一句中讲过,是“常”的意思。

所以这个字,也有多个版本:

王弼版本作:似“或”存。

河上公版本作:似“若”存。

唐玄宗景龙碑本作:“常”存。

敦煌本帛书本作:似“常”存。

3、

因此,“湛兮!似或存”,这一句原文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道)透明无形,(看不到)但一直常存于世。

也就是说老子的道,仿佛是空气,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却长存于天地之间。

庄子在《大宗师》里对“道”形容同样如此:

夫道......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

“道”的这一特点就像是古希腊哲学家郝拉克里特所提出的一个概念:逻各斯(logos )。

郝拉克里特认为:

“逻各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规则,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人们却不能看到它的存在。

巧合的是,在《金刚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佛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那么,为什么“道”、“逻各斯”和“佛”都不可见呢?

4、

《五灯会元》里有这样一个公案:

宋朝的大诗人黄庭坚,早年一直跟晦堂禅师学道。

有一天两人在山上踏游,禅师走在前,黄庭坚紧随其后。

当时正桂花盛放,禅师问:“闻到桂花香了吗?”

黄庭坚答:“闻到了!”

晦堂禅师曰:“我没有隐瞒你吧。”

黄庭坚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

为什么晦堂禅师会说“我没有隐瞒你”这一句话呢?

因为黄庭坚跟我们一样,学道之初,总是每天缠着老师问:

老师,老师!“道”在哪里?赶快拿出来传给我。

但是“道”并非是皇帝的玉玺,随便拿出来传给一个人,他就能立地成佛。

所以晦堂禅师根本就拿不出来,怎么办呢?

他只好带着黄庭坚上山郊游,给黄庭坚上了一堂生动的禅课。

幸而黄庭坚的悟性非凡,闻到桂花香时瞬间就明白了:

不是晦堂禅师不想传给他,而是因为“道可传而不可受”(庄子语)。

5、

晦堂禅师是想告诉黄庭坚:

所谓“道”,就像是桂花香,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实存在与天地之间。

但是,“道”只是“像”桂花香,而非“是”桂花香。

同样的,老子形容“道”也都用“似”或者“若”,从来不用“是”。

因为“道”无法描写,只能用比喻来代替。

所以,有鉴于《道德经》河上公本、景龙碑本、敦煌本等等众多版本。

我认为老子本章中这两句的原文是应该是:

渊似,万物之宗。

湛似,或存。




【第五句】

㊣原文: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

西方的学者们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老子在哲学上是一个革命家。

为什么呢?

因为在中国古代,中国人是迷信并且祭拜上帝或者天神的。

试以《尚书》为例:

《虞书·舜典》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

《商书·汤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商书·仲虺之诰》曰:夏王有罪,矫诬上天。

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却明确表明:

道,象帝之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这在哲学上,无疑算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

我甚至怀疑,中国人一直没有发展出宗教信仰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老子的道,在千百年内无形中消解了人们心中神的概念。

2、

那么,结合前文,老子的观点是:

道,是万物之宗,冲而不盈,存而不灭,而且在天地以前就存在。

庄子也说: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

由此可知,道家思想中的“道”与古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对“上帝”的描述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

万事万物的存在,既是上一个事物的结果,又是下一个事件物的原因。

所以万物的存在,好像被一条巨大的因果链条捆绑在一起,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如果按照逻辑一直向本源回溯,那么:

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原因",唯有他自己不需要什么原因。

必然有一个"第一推动力",唯有他自己不需要任何动力。

必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唯有他自己不是被推动者。

而这个唯一的最初的原因、第一推动力和不动的推动者,就是上帝。

我们都知道,大科学家牛顿就是亚里士多德的铁粉,所以他晚年投进了上帝怀抱。

牛顿有一位朋友叫哈雷,是一位无神论者,“哈雷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牛顿曾经邀请他观赏自制的太阳系星体运行仪,哈雷惊叹不已。

问道:“这是谁制造,怎么制造的?” 

牛顿幽默地说:“自发地、随机产生的。”

“这不可能,一定要有人控制才行!”

牛顿反问道:“既然你认为一个小小的星运仪都不可能自发地、随机地、偶然地产生,那阁下为什么坚持认为这庞大的宇宙及一切是随机、偶然地产生的呢?”

哈雷被问得哑口无言。

3、

谈到此处,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维摩禅祖师傅大士(497—569)的一首诗偈: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4、

那么,综合以上所有大哲们的意见,我们可以确定:

道,自本自根,自果自因,先于万物而永恒不灭。

总之,“道”就好像是花果山上的孙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若真是如此,我们是否永远也无法悟道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问过。

5、

唐朝时,一名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未来中土时,中国有没有佛法?”

禅师答曰:“他尚未来时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

僧人说:“我无法领会,还请指点。”

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僧人默然良久。

禅师又说:“佛在我心,无关达摩来还是没来。”

为什么呢?

其实佛法就如同万古长空,一直存在。

只因人心蒙尘,茫然不识。

所谓达摩东渡,不过是将中土人士心上的灰尘拂去而已。

6、

然而,“道”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个僧人的问题就等同于是在问:

在老子未出生以前,中国有没有道?

当然有!

道在一直都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只是,你要从当下的一朝风月中去寻找。

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则一念成佛,与道同在。

刹那即是永恒。


第四章【完】


90后酷说老子(3) ▏你事业的上限,取决于你对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90后酷说老子(1)▏道:老子与霍金,哲学与物理为什么殊途同归?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

赶快关注表白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阅读: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暖阳_1332阅读 180,853评论 3 81
  • 没钱的日子真的很难受,每天去兼职累成狗。但是很充实~
    在路上的麻麻阅读 319评论 1 1
  • 每天五条好句子: 1、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被他们透明的淳朴和天真感动了。 2、孩子们野花般芬芳的土话和泥土般憨...
    爱阗记阅读 227评论 0 0
  • 我独自醉倒在一个陌生的场所, 醉倒在一个风月姑娘的怀里, 听着那些美言蜜语, 我把故事讲给陌生的她, 眼泪, 原来...
    眼白阅读 25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