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倍感困惑。遂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工作十年,进入工作发展瓶颈期,出现职业倦怠感。生活上夫妻关系冷淡。育儿上小孩进去幼儿园,幼儿园适应期。三岁幼儿敏感期。身体上,人到中年身体机能下降,身体精力大不如前。总而言之,倦怠、失落、团团转交替出现。
人到中年,必须经历一场转变。
工作的第十年,依然是班主任,虽然我早早和学校申请这学期不做班主任,但是领导的理由是由于有同事调动空缺,我又再次被迫服从安排。第十年,准备一级职称的评定,看了一眼去年同事的资料,堪称天书,年代久远,资料收集、填写都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来也是不容易。幸好,今年的班级还算安分守己,省去了我很多精力。幸好去年的职称大家都过了,有同事的资料可以照看,剩下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没关系,总会有机会的,只是时间问题。
中年返贫三件套:换房、换车、教育。我们占了后两件。生活上,由于女儿在市区就读,我们从住校生活改为走教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地接送,每天娃还没睡醒就叫醒去上幼儿园,经常是第一个到园的。我们七点或者七点半送到幼儿园,又赶四十多分钟回校上班,中途还可以遇到两段塞车路段。刺激,真是刺激!好在,这家蒙氏幼儿园,孩子比较喜欢,有蒙氏工作时间,活动多,混龄班,老师情绪价值到位。
身体上,三十三岁的年龄,五六十岁的身体,三岁的心智,七八岁的情绪管理,十岁的人际关系处理。说到底,身体、心理、情绪三方都在游离。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问了好久,还在问。
书中提到,中年时期要关注四个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自我关系。背叛感、期望落空、空虚感和丧失意义,伴随着投射的消解而出现,形成了中年危机。而我也正在经历中年危机。
书中告诉我们,人到中年,必须解决父母情节在教养经验上的影响,在亲子关系中的影响。“父母越自由,孩子就越自由。”我在反思自己的过往的经验,我爸走了,我们清净了。但是和我妈打电话时或者是见面时,仍有应激反应,不耐烦、暴躁。看了很多心理上的书籍,说是过往的创伤。幸好现在和父母也有了一定时间和距离上的隔离,不至于重蹈覆辙。在父母里未曾得到的回应、安全、关爱,又寄托于他者。于是又有了恋母和恋父情节的出现。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选择和父母不一样的伴侣,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从而避免父母婚姻的困境。事实上,我们仍会遭遇和父母一样的困境,因为父母的行为模式我们耳濡目染,我们早已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一样的脾气、一样的处事方式。“许多人的父母都曾受到伤害,他们无法满足我们对养育和赋权的原型需求。我们对人类心理的脆弱性越敏感,就越有可能原谅父母造成的伤害。无论过去的历史中发生什么创伤和缺陷,我们都有义务养育自己。”在对待亲子关系时,我们就成为了父母那样的人,只是父母不知道他们的问题,我们虽有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更甚。
“认识到伴侣可能是另外一类型的人,可以提升我们的善意,并大大减少误解和紧张。”
“痛苦使人觉悟,而新的意识会带来新的生命。”
清醒地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