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知足”,通常会说“知足常乐”,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找找“知足常乐”的出处,大多都说是出自《老子》。
其实《老子》里面并没有“知足常乐”,非要勉强成四个字的话,它里面说的是“知足常足”。
《老子·第46章》内容并不长,它说: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基本上是内学,也就是强调向内追求的学问。
内学是强调内心的获得感,追求的是智慧的丰满。
有内学,就有外学。外学就是向外追求的学问。外学强调在物质、名利方面的获得感,追求的是虚名和物质的丰富。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说的就是祸患过失的原因就在于对于在外的东西的过分追求。
另外《老子》里面还有一句叫做“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意思是:珍奇货物彰显了,盗贼变多了。都是讲对物质、名利的追求带来的麻烦。
事实上,无论是向内、向外,两方面的追求都是没有止境的。然而不同的选择却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老子》也提到了,即所谓: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有力的结果是什么?是“强梁者不得其死”
既然“知足常乐”并没有确切的出处,不妨这样来理解:
知,也同“智”。因此一定要讲“知足常乐”,不妨写成“智足常乐”。
智慧圆满就会保持经常的快乐。这个不必多说,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智慧不够。
儒家讲“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惑,不惑才知道什么是仁,才知道什么是勇。无忧、不惑、无惧,这不就是快乐吗?
想要常乐,就要追求智足。智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