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二(ID:Woyaobuddies)
越来越多优秀的应届生在选择工作时,更倾向于加入如日中天的创业公司,运气好的,赶上风口,少年功成名就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
但在创业市场鱼龙混杂的当下,更多人是倒在了选offer的路上,到底要怎么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前景,并且适合我?
作为初出社会的同学们,在市场的洞察力和商业模式的了解都不够的情况下,企业融资轮次似乎成为我们选择非上市公司的唯一路径。
但D轮公司一定就比A轮公司好吗?企业为什要融资?每一轮融资都代表着什么?除了融资轮数,我们还可以从哪些维度来选择非上市公司?
企业融资真的只是为了钱吗?
缺钱,大概是企业融资最常见的理由。
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尤其是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你有一个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或者一个idea,你坚信这个产品一定能火,甚至能带来一场革命,但致命的是你没有钱,没有资源。
那么你必须得融资。
有了现金流,你就可以买装备、买土地、买资源、买人才、买用户,进而开始商场升级打怪之旅。
那么,对于一些不缺钱的公司来说,为什么要融资?
第一, 为了资源。像BAT、TMD这样的大公司,背后都有着强大的投资团队,业界比较有名的红杉资本,其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有360、京东金融、万达、高德地图等上百家,投资方给这些公司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资金,背后还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各式各样的帮助,然后强强联合,撬动杠杆。
第二, 为了降低灭亡风险。资本市场风云突变,没有人知道几个月后的经济会变成什么样,现在不需要资金并不代表将来不需要。
赶集网创始人、瓜子二手车CEO杨浩涌说过:
不管是寒冬还是特别好的时间,都有机会甩开竞争对手,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把自己带到下一个阶段。早拿钱、拿大钱、不差钱!
如果一个企业很迫切地需要募集资金,那么很有可能它需要委曲求全、任人宰割,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无法控制将来会发生的风险。
反之,在账户里还有钱的时候去融资,可以给团队信心,给竞争对手压力,给用户安全感,企业自己也可以在时间和心理上都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第三, 为了上市。尤其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来说,上市基本是其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而一个企业只要有上市的想法,就应该在比较早的阶段让风投机构进来。
不是说多需要钱,而是你需要它为你将来造势做一个规划,这种规划和企业经营本身关系不大。它会按照未来目标,在早期就把公司的架构、管理体系等各方面都按照上市公司的体系去打造。尤是对于一些在公司治理方面有所欠缺的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上市前,较好的融资效果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强大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提高上市时的股票发行价格,也能让股民增加对企业的信任度,心甘情愿地买入高价股票。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每一轮的融资在成长的路上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而对于成熟的公司来说,融资意味着你在追逐多大的市场机会。最终,它将决定你会在蓝海中遨游还是在红海中厮杀。
D轮公司就一定比A轮好吗?
一般来说,企业融资的顺序是种子轮、天使轮、ABCDEF….轮,之后是上市。但根据实际情况,有些项目也会进行Pre-A轮、A+轮、C+轮融资。
大家只有知道每一轮融资对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才能在以融资为参考的时候,知道选择D轮还是A轮的企业更适合自己。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如果说把企业融资比喻成单身狗找对象的话,那么.....
种子轮=(对她有感觉)
天使轮=(追求她)
A轮=(和她确定恋爱关系)
B轮=(和她成功牵手)
C轮=(成功接吻)
D轮=(成功同居)
上市=(成功结婚,迎娶白富美)
D轮之后又融了几轮却迟迟不上市的,要么有难言之隐,要么在耍流氓。
我们再详细点解释:
种子轮:团队(√)想法(√)产品(×)
种子轮通常只有idea和团队,没有具体产品的初始状态。一般项目融资金额在50-100万,多是亲朋好友或者创业者自掏腰包,当然一些个人天使和孵化器基金也会重点关注这块。
天使轮:产品demo(√)商业模式demo(√)
天使轮一般核心团队已经基本成型,有成熟产品上线,也有了初步的商业规划,但在这个阶段,企业基本还是赔钱的。融资金额在300-500万左右,像真格基金、险峰长青、梅花天使等机构会重点关注这块。
Pre-A轮:一定规模(√)市场前列(×)
Pre-A轮是由于资本寒冬生产生的新概念,介于天使和A之间,项目前期整体数据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尚未占据市场前列。融资额一般为500-1500万,参与Pre-A的机构,和上述天使机构差不多。
A轮:具有产品及数据支撑的商业模式(√)业内领先地位(√)
A轮一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产品,完整详细的商业模式,同时在行业内有一定地位与口碑。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主要投ABCD轮,对A轮的融资金额一般在1000-5000万。同时,从A轮开始每一轮融资都需要对企业商业模式、用户数、营业收入等做尽职调查。
B轮:得到验证的商业模式(√)新业务与新领域扩展(√)
B轮项目商业模式相对成熟,有数据,也有持续收入,此时融资人需要资金支持以推出新业务、拓展新领域。一般是细分领域-同类模式里面的龙头,融资额从5000万到上亿都有。有钱的VC,如红杉、GGV等,会倾向于在这个阶段介入。
C轮、D轮:持续扩展(√)
此时项目已经非常成熟,在行业内排名很靠前了,一般是持续扩展中的用钱,包括和竞争对手互相烧钱,或者准备上市。同一个细分领域的相同模式,一般最多有2个可以获得C轮以后融资。在这一阶段,一般是数亿人民币,主要是红杉、GGV这样的大户,战略投资人也开始活跃,主要是BAT以及其他大的上市公司。
E轮、F轮、G轮...... :持续烧钱
一般的公司到D轮就可以上市了,需要持续烧钱的巨型项目才需要D轮以后的融资,如美团、滴滴、饿了么。这一阶段的投资者主要是淡马锡、GLC等老玩家,在国内也有中信集团以及保险、银行等金融巨头。
那么,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是融资轮次越多越好吗?
一般来说,选择B轮以前的公司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也是相对比较能锻炼人的。此时,公司正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结果导向,商业逻辑逐渐成熟,业务高速增长。
此时公司没有系统的培训,你面临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是机会也很多,成长的也很快,如果你是一个比较有拼搏、探索精神的人,那这样的公司可以作为一种选择。如果公司又正好在风口上,那你离年少功成名就也就不远了。
相对而言,B轮之后的公司业务都已成型,在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主要是扩大规模、拓宽市场,一般C轮之后公司会开始比较看重团队的培训,会引入大量的管理层,如果你希望能够在企业得到系统的成长,那么B轮之后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也不是融资次数越多越保险,对于E轮后还迟迟不能上市的企业也要保持一定的谨慎。
除了融资情况,还可以参考哪些维度?
融资轮次是选择非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参考,但绝不是唯一参考。那么除了融资情况,我们还可以考虑哪些因素?
1. 行业
行业方面不用多说,自然是选择朝阳行业,但是目前很多同学的问题是,如果不是平时刻意的去留意一些融资平台,根本就不清楚究竟有哪些行业。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些公众号或者像“36Kr”、”钛媒体”等媒体平台。
2. 投资方
如果这个公司你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但是他的投资方都是一些一线VC、PE,像红杉、经纬、IDG、软银等,或者是BAT这样的大腿,那你就选他好了,因为那些很牛的投资方已经帮你做了细致的考察。
但如果是一些传统土豪投的互联网项目,就需要谨慎,他们的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相差太远,可能会步步掣肘。
3. 是否在风口
有一些企业,比如摩拜或者ofo,虽然本身并不盈利,一直在烧钱,但是因为处在风口,有一定的价值,会和一些大公司在合作,那么你去了这样的公司,作出一定成绩,你的个人价值会很大,但是注意一定要判断准风口。
4. CEO
CEO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倾向于选择跟他同样或相似的人成为他的合伙人或他的管理团队成员;同样地,他的管理团队也会用相似的价值观选择自己的团队成员。所以老板的价值观如何?资源和能力行不行?业务不好时是否坚定信念?核心高层稳定不稳定?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因素。
5. 直接Leader
对于应届生,去面试创业型企业,一面肯定都是HR,二面可能是另一个HR或者部门领导。尽量去跟直接上司对话,因为一旦入职这家公司,你最多接触的就是这位上司,他会给你安排工作,考核你的绩效,同时带领团队。未来上司的工作能力,或许也就决定了你在这份工作中获得的能力成长天花板。
6. 团队氛围
对于一家创业型的公司,能够给员工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是不断提高的业绩和积极融洽的团队,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成长空间的扩大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所以如果有机会,尽量通过实习进入这家企业去看看,里面的培训机制、核心产品、成长空间、团队氛围、员工构成、老板战略等等,是不是你想要的,能否给你信心,之后再去做决定。
所以,企业融资不一定是差钱,有可能是为了榜大腿找资源或者最终“结(shang)婚(shi)”,选什么样的公司,除了融资轮数,还要考虑所处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是否在风口上,投(gan)资(die)方是谁,公司领导层的格局和能力以及团队氛围等综合因素。
希望这篇文章能在大家职业选择时有所帮助,祝大家都能年少功成名就~
本文作者小二,来源于小灶能力派,给你用得上的求职技能。
————我是“别忘记点赞”的分割线————
留言跟鹰叔说说
你找工作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是?
- END -
更多精彩文章,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吾聊职场”,每天五分钟的职场学习,让你在职场里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