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在《观书》一诗中说道“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教学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辅助教学的工具也越来越多,于是在这次疫情的影响下,“空中课堂”应运而生,这让学生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在家学习。
我们教师进行职业竞赛的时候就有一种比赛方式,无生课堂。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进行15分钟的表演课,而空中课堂更像是无声课堂的扩大版或者一场大学生里熟悉的讲座,如今放在初中,这无疑也对中学教师也是一种考验,不过,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用明天的目标指导今天的教学。”我们都曾畅想过未来的生活,未来的教学,比如:未来的教育教学还需要教师吗?未来是不是人人都在家学习,教师是不是也会像曾经的某些行业一样,逐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开学后,我看到大部分学生交给我的关于在家上课的感受中仍然阐述自己强烈渴望坐在教室里上课,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被淘汰还是有些杞人忧天的想法,但是我明白,如果作为教师个人的我如果不常学常新的话,那势必会被信息化的现在所逐步淘汰。教师这个职业是传承,孔夫子杏林讲学至今,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育教学,这毋庸置疑。但是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我们还需要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吸收时代所赋予的新知识,新科技,新手段,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得不说,教育者真的就得是时代的弄潮儿,要去了解当下的每一届学生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我们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时代中应运而生的“新”知识、“新”学生,“新”手段,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就得不断探索前行。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融入社会,包容万象的心态,并在此种情境下寻找到合适的“道”,传授给学生。
在空中课堂的听课学习中,我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的教学底蕴非常重要,就是我们说的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基础必须要不断提升,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必不可少。比如李萍老师在上《天下国家》的时候,就结合现代社会的热点进行爱国教育,从社会热点中学习,从身边的事情选材,把爱国教育这种抽象化的要素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当然,教师除了本身的教学底蕴外,还需要有扎实的教学。要学会研究教材,钻研教材中经典不衰的部分,我们时常说“时尚的经典是一个来回”,语文的经典就是美学艺术经典和文学艺术经典和语言文字经典的总和,比如《诗经》是农耕社会所诞生经典范例作品,它作品中体现那种“朦胧”的,“哀而不伤”的,慢节奏的情感体验是现代工业社会很难再体会到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能够传达这种情感就非常重要。又比如八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台阶》,父亲坚持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有高台阶,台阶高地位就高,所以年龄大的父亲还要从山上背下来巨大的石头去造台阶,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有些不能理解的思想,所以怎么引导学生去理解时代刻在父辈身上的那种传统思想的烙印呢?是的,时代。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旧日时光的感动、情怀、甚至是祖辈传下的力量、品质等等,有一些品质我们是理解,有一些则需要继承。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体现的安贫乐道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可以传承下去的;木兰的从军的背后是一个女子想要忠孝两全的无奈之举,也是充满了勇气的行为,所以我们至今歌颂她,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以及他笔下的“阿Q”就真的消失了吗?没有。我们都免不了要时常“阿Q”一下,追梦人祥子梦想破灭后的颓废和我们这些有梦想的咸鱼被敲打了之后又有何分别呢?所以这些经典不衰的情感、精神,大概就是我们教学时想要引发学生共情的地方吧。
现代教育手段在不断的更新,我们老师一定要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他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掌握网上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有益于教学的信息融合到教学中,这就是一种创新。比如我曾在《植树的牧羊人》中引用“蚂蚁森林”的资料进行教学,我们现代人通过公益行走的方式进行绿色种树,我们都可以是植树人,都可以去努力改变荒漠化。现代教育手段还可以运用在“智慧课堂”“空中课堂”“微课”等技术教学领域,本次空中课堂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缓解了开学后的教学压力,让孩子们隔离的无聊中感受到了知识获得的乐趣,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体验。
或许,我们的孩子在“关于未来”作文中再也不会畅想在家上学多奇妙了,因为这已经不是明天,而是现在,他们真切的体验到了这种奇妙。而我们教师却要不断的畅想“明天”,教育“明天”,创造“明天”,因为教育真的需要“常教常新”,真所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