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喜欢童话。
不是因为童话可以代替所有梦想,而是它们带来真实的温暖。
世界功利主义而世俗,只要为了利益,人们可以放弃所有良知、所有的善,在这片人性森林里,学得快的人很快可以立马反攻,而学得慢的人只能够在人性丛林中举步维艰。这只是事实,那隐藏在后面的“真”是什么?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是:是对生活的尊重。
《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于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于“努力!”、“奋斗!”的追求。
《美丽人生》里圭多身处纳粹集中营里对于生的向往,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求。
《雄狮》里印度男孩萨罗在悲惨身世下的健康正直。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李•钱德勒对于生活抓人心扉的无助、无望后萌发的浅浅的爱意。
以及《马戏之王》......
有评论说,这是一则“去真实性”的童话,如果童话易碎,那么它给予我们的温暖至少是真实的。面对各式各样的褒贬不一的评议,只想按下一个暂定键,安静地沉醉在喧哗欢快的歌舞声中,如同这冬日里走进电影院,获得了片刻的温暖和宁静后更加稳健地往前。
反正都是要笑的,那不如用这些笑来赚钱——美国马戏界的传奇人物P·T·巴纳姆的成长故事,刺激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很多可能性的向往,婚姻家庭、个人成长、职业生涯的约定俗成那仅仅成为了一种生活范式。
尊重生活的人把生活变成了活着的资本;而对于敷衍生活的人,却只能被逼迫得无路可走。
2.
《马戏之王》是近期观影唯一一部没有抹眼泪的电影。在每次情绪触及到极点的时候,画风转,歌舞起,剧情进入了另外一个情节,在各种擅长讲述虐心剧本的当下,它讨巧得像个小姑娘,风格乖巧得不像话,赚取了所有的美感、好感。
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倾情出品, 《爱乐之城》的原套音乐班子,金刚狼休•杰克曼转型后的第一部片子,这本身就有着自己的商业买点。歌舞成为串联的关键,每一帧每一秒都演化、连贯剧情,这真的是件神奇的事情。画面感,音乐感、时尚感以及给予观众的代入感,爱极了这件精致的商业化礼物。
休·杰克曼饰演P·T·巴纳姆,依靠自己无穷想象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经营博物馆到一手开创世界上第一家马戏团,浑身上下充满了投机、勇敢和冒险精神。
故事走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巴纳姆如何用自己天方夜谭似的创想成就了马戏团,一条是他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线。
巴纳姆是一个小裁缝家的儿子,在人生的各种限制中突围,最后,大胆用沉船做抵押创办了第一个博物馆,并邀请“怪咖”加入博物馆,邀请时下最著名的剧作家加盟,利用评论家的批评却顺利成为自我营销方式,在历经艰难之后,真正完成了帐篷下的“circus”。另一方面,他迎娶了青梅竹马的富家小姐,而在与歌唱家珍妮·琳德的一场邂逅后迷失了自己,后又回归,与家人共同建造起梦想家的家园。
故事本身不张扬,也充满了bling bling的美国梦色彩,但从中剥离了光环,看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执着情怀,对于生活的大胆勇敢的冒险。
尊重生活,那只是一个前提,寻找每个人自己的突破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可能性,这种振奋感带来的才是真理。
3.
边散步边和小朋友聊欧•亨利的小说,他反问一句:妈妈,为什么他总是写贫困人的生活呢?为什么不写那些生活富裕的人们的故事呢?生活之于每个人都是同样的不平等,但是每个人对于生活又是不平等的感受,如歌的岁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只是觉得“人”和“事”之间,都得有个一个推动另一个前进,我希望答案是人在推动事情前进。
我又想起那句话:反正都是要笑的,那不如用这些笑来赚钱。粗粗读来,觉得缀满了投机主义的功利色彩,但是再读,平添了励志的意味。
生活与你我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对待它的方式不一样。生活里“梗”,终究是去不掉,拔不了的了,与其让它拖累,不如卸下负累,轻松上阵,成为自己的“造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