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椿与湫,都不是合格的“其他人”
《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这是圣人理想中的精神状态,大概也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律、无欲无求地摒弃一切世俗烦忧的最高境界。
没有等级、没有功名欲望、注重天人合一、自我修行的世界,影片中描绘的“其他人”的世界,就带有“无己、无功、无名”的特点。而且这样人掌管着人类世界的自然规律,应该是离“天道”最近,最朴实无华地掌握人类自然规律的人。
他们生活在大海深处的相对隔绝的世界,过着宁静平和的生活。这让我想起《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老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世人误打误撞进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后来即使“寻向志”,依然不复得焉,所以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获得了与外界隔断的庇护。
但是,这些“其他人”不同,他们的天空连着人类大海的深处。而且他们的使命,又加深了与人类的一层关系,使得这些“其他人”不得不与人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一个“其他人”小孩的成人礼上,都让去人间历练。表面原因是,看一看自己将要掌管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深层的原因,是一种考验和修行。
只有经过了这一管卡,去人间不留恋、不纠缠,心无旁骛地成功回到大海深处,才能胜任掌管自然规律的胜任。这大概也应了圣人所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脱境界。
这次筛选,可以成功地除去那些,与人类凡间还有纠葛渊源的“其他人”。椿和湫,其实都正是不合格的“其他人”。
湫在回忆自己在人间的游历时,说人间非常好玩,自己曾经都不想回来。椿的回答是,不想回来就不回来。因为对椿的守候和爱恋,湫是一定不会留恋人间的。
而椿呢,明明得到的告诫是,远离人类,不能与人类接触。但好奇和欣喜,让她追随了一个笛声动人的青年。也正是因为离人类太近,导致了暴风雨来临时身处险境。直接造成了那个人类青年的来救助时,被吸进漩涡失去生命的悲剧。
椿的性格决定了,她回到自己的世界后,不可能像普通懦弱的孩子,对那个因她失去生命的青年置之不理。用佛家的话说,她与人类“尘缘未了”;湫呢,对椿的守候与爱恋,同样注定不会对椿的遭遇袖手旁观。这注定了两人,要为自己的追求而生,不能成为仅仅顺应天道而生活的“其他人”。
在影片故事中,椿与湫虽然没有成年,但法力都是很强大的;成为自然规律的守护者,将修行无量。一次次机缘无奈,一回回灵婆与鼠精的推波助澜,让这两个人的命运,离既定的轨道越来越远,悲剧色彩也越来越浓烈。这些看似巧合,其实是两人性格使然,在影片中也暗示着天命如此。
与古人推崇的至真至美、无欲无求的境界,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为自己的追求,逆天而争,悲剧色彩怎能不令人动容?
2.无悔的执着,人类不变的情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在影片的开始,讲述的“鲲”之命名的由来,也是显示鱼的与众不同。
故事中为求椿而死的青年,确实也担得起这个名字。在海边长大的他,与自然中的一景一物愉快和谐地相处。和鱼儿亲近,追寻红海豚却不逼迫的一幕幕场景,都尽显了他最质朴的善良。
以他在海边弄潮的能力,在暴风雨中出手施救,估计尚能完成;在暴风雨中,在一个致命的漩涡附近伸出援手,就更显得可贵。
而且,对这一幕,影片刻画得更详尽,在水下,椿本就因被网住而抓狂,更是因为谨记不能让人类靠近的告诫,根本不知“鲲”(青年)的行为是对她的救助。
“鲲”(青年)的施救中,反复挣扎,更加重了救援的难度,最后鲲也因此被椿击入漩涡。
“鲲”(青年)对椿的救助,本出于对生命的尊敬,在超出自己能力所及时,也继续至生命结束,为此椿后面的一切决定和执着,因此缘有所起。
后来,在鲲长大之后,可以顺着海天之门回到人间,看到椿在逆行的天灾中化成了海棠树,游了回来,把一支海棠枝,交还给灵婆,有以己之命还于椿的含义。
鲲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是重情重义、善良执着的人。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在论辩大与小的关系时,这样形容大。所以椿与湫,这两个名字,含义本是应运“天道”而生的,掌管自然规律的人。
但他们一个为了偿还鲲的人命,一个为了“怕看喜欢的人伤心”,一次次逆天而行,挑战“天道”,都执着于人的情感,走上悲剧的命运。
与其在自责和遗憾中,过完余生;不如坚持着选择,不管别人怎样阻挠,都决不放弃:这样的命运,你有没有从中看到,古典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那些顽冥不化、执着固执的神话人物的影子?
即使是已经死去的,掌管百草的爷爷,化做凤凰的奶奶,也都不怕违抗天命,坚决支持椿的选择。
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牺牲,无论过程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激烈之后终有化为平静的时日。面对选择的奋不顾身、坚持选择的执着,换来了结尾的平静。
椿与鲲化为人形,在海滩相遇;而湫呢,接替了灵婆的工作,在大海深处的角落等着椿。下一次的相遇,又会是怎样的轮回?
在这部爱情主题的电影中,慢慢地品出了人类生命亘古不变的品格——本心的善良、执着的追求。
1.画面如文字,要慢慢品味
中国古典文学的叙述,都是惜字如金的。你去读《山海经》里最初的神话故事,即使再惊心动魄,也叙得简炼无比。
比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现如今,一个走宠物的寻人启事,都能感动得看客大骂夺人所爱的无耻。而这“是炎帝之少女”的女娃,溺于东海,化作鸟状如乌,衔土天海,以绵薄之力与自然抗争的壮举,仅如此数十之字。
都不如高尔基《海燕》的译文,当年在中学课本上背诵过的那段,“在苍茫的大海上……”,描绘得详尽生动。
但是,千年的历史,历代读者在慢慢地读与品中,能够明白那个女娃化作的鸟,所经历过的种种磨难;能体会到怎样的不甘不舍,使得这个女孩子如此执着,做这明知不可而为的工作。
再比如,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共工失败后“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雷霆般的怒气,把天撞塌,地撞歪,天倒洪发的场景,就这三十字即鲜明于纸上。
古典神话的美,不是文化快餐,让你在煽情的同时泪就满面,一语就道破泪点。读古典文学的故事,“慢”与“品”,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洗练的字句,无限表现力地呈现给你广阔的画面,让你不得不在脑海中想象,那些说得并不够具体的情节。但是,脑补每一个情节,又是那样惊心动魄,让你惊在原地不知所措。这就是古典传说的魅力所在。
先抛开《大鱼海棠》的故事不说,从电影伊始,每一帧的画面,都好像一个唯美世界的呈现,慢慢地向你展开一个谜一样的远古时代。带领你用一颗忘记了时间,忽略了时空的心灵,走近一些更接近于灵魂深处的故事。
本就茫然无际、海底另乾坤有的海洋,讳莫如深、古老得不见年代的围楼,前途未卜空游无依、见灵婆于未知的渡船,天灾来临、天破洪发的危难,这一个一个场景,都能够于中国古代故事传说中发现端倪。
电影想要把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背景,以音乐与画面,呈现于观众。带领观众的心,慢慢品味与领会,一种古代居民对自然的最纯净的敬畏,对天道宇宙规律的最朴实的理解。
饕殄盛宴,更是不容狼吞虎咽,更是应该细细品味。随着电影娓娓道来的讲述,用心慢慢品味,一个关乎天道与人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