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也会传染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自己的思想会受“他人左右”,有时候我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会受他人影响,我们以为这是自己的自控力太差,其实不然,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受自控力影响的行为,也会受社会控制力的影响。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有主见的人,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意志力有时也是会传染的。
可能原本我们想减肥,然而朋友却在大晚上要去吃东西,你会不会也没忍住,跟他做了同样的选择,然后后悔不已呢。我们想要坚持规律的生活,养成好习惯,而当我们想睡觉时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会不会也受他们影响打破了自己的坚持呢。
研究表明,坏习惯和积极的改变都能像细菌一样在人群中传播,而且没有人能完全不受其影响。
纵然你自认为是个自控力很强的人,但是如果环境使然,你还是难以保证不会“翻车”。
你不是一个人
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跟其他人有联系的,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那么做了,然后自己就去做。有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称之为“镜像意志力失效”。
例如,你会发现,交谈中的人会摆出对方的姿势。一个人交叉着双臂,过了一会儿,和他说话的人也叉起了双臂。她的身子向后倾斜,很快,他的身子也会向后倾斜。
我们有模仿别人行动的本能,这就意味着,当你看到别人去拿零食、饮料或信用卡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
因为有了这种无意识的模仿,我们对诱惑的抵抗力就会大大下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要比一个人的时候吃得更多;为什么赌徒看到别人赢了一大笔钱的时候,自己也会提高赌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和朋友一起购物时花的钱更多。
什么,目标也能传染
人类天生就能洞察别人的思想
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动时,我们会用社会脑去猜测他们的目的。为什么那个小女孩要在马路边哭,她是不是找不到妈妈了,或者忘记了回家的路;那个陌生人为什么要看我,他是不是坏人,我是不是应该小心点……
这种自动读心术仿佛很酷,但它也有一种自控的副作用:它会激活我们心中的共同目标。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传染病”。
研究发现,我们很容易感染别人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当你得知你的朋友正在减肥,那么你在大快朵颐的时候会不会就有一点“负罪感”,我会,当我很饿但是已经很晚了的时候,如果有人跟我一起去吃东西,那么我不会觉得有什么,但如果身边的人都不吃的话,一般情况下我可能也会不吃,即使很饿,除非忍不住。
有时候,我们感染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目标,比如吃零食、花钱、诱惑陌生人,而是和我们的冲动一致的、更普遍的目标。
比如,明明旁边有醒目的“不准停车”标志,人们还是把自行车锁在栅栏上;打破规则”也是可以传染的。大多数人极有可能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忽略了这些标志,因为别人也把自行车锁在栅栏上,然后自己也这么做。
人们感染的目标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当我们看到别人忽视规则、受欲望支配的时候,我们更可能在任何冲动面前选择屈服。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看到别人举止不良的时候,我们的自控力也会降低。
你喜欢的人比陌生人更有传染性
我们“被传染”的几率也会因人而异。
通常都是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人。
就像同事的影响怎么也比不上密友的影响,即便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比你每天见到却不喜欢的人更有影响力。
事实证明,当我们想到我们喜爱、尊重的人和感觉相似的人时,我们的大脑会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们,而不会把他们视为“别人”,没有人会拒绝“自己”。
可能这就是“人以群分”的由来吧。
我们都是群体的一员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很多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随大流”,而失去了自我。
这个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社会认同”。
当群体里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聪明事。
我们的日常行为受到“社会认同”的巨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新闻网站上浏览“最受欢迎的新闻”,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更可能去看“排行榜第一位”的电影,而不是去看那些“票房毒药”。
也许有时候面对群体一致选择的情况下,我们会想“我是个有主见的人,其他人影响不了我!”但更真实的答案或许是——我们会这么做。
我们一生下来就被训练走自己的路,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然而却始终斗不过人类想融入群体的渴望。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或许得到了社会的称赞,但我们无法逃离社会的本能。
利用“我应该”的力量
如果可以,我们也不想自己的决定受他人影响,每个人都想有“主见”,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研究表明,预想自己实现目标后会非常自豪的人,更有可能坚持到底并获得成功,预想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谴责也很有效。
想象一下你在意志力挑战中取得成功后会多么自豪。这样,你就能充分利用“被认可”这个人类的基本需求。你所在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为你的成功感到高兴。当你作出一个让自己感到自豪的选择时,你可以更新朋友圈,微博,然后引来一众点赞,是不是很开心呐。
想一想,你是希望自己总受别人影响,还是成为影响别人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