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公元210年,巴丘上空一颗流星划过浩瀚静谧的夜空,一代将星陨落。周瑜时年36岁。
英才谢幕于英年,既可视为当事人之不幸,亦可视为旁观者之大幸,美丽的樱花不总是在生命最绚烂的时节凋谢吗?
美因此而永恒。
花如是,人亦如是。虽英年早逝,赤壁周郎的美名不仅没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消逝,反而愈加的声名远播。
如今的巴丘几经易名,成为了今天的岳阳楼一带。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登临赋咏,泼墨挥毫,周郎的清俊英姿,口口相传,声声入耳,从来没有停歇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公元208年,曹操号称八十万精兵南下,要和吴候会猎于吴,东吴上下,人心惶惶,是战是和举棋不定。
公瑾应召及时从鄱阳赶回,一言而定吴候犹豫之心。那时候的周郎是何等的胆略和雄气!
想当初股肱重臣张昭等人,早已被曹操八十万兵威吓破了胆,说什么曹操奉迎汉献帝代表着王室正统,拒之不顺,只有迎曹受降才是顺天应人之道,保全性命之策。
公瑾听闻,据理力辩,言辞激烈。
“曹操虽然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吴候以神武雄才,承继父兄基业,仰仗父兄威名,虎踞江东,拥地数千里,兵甲舟楫不计万数。英雄思慕建功立业,尚且有纵横天下的志向,何况此时,行公道大义,为汉家铲除逆臣贼子,为天子保境安民,更应该竭心尽力,怎么能俯身屈就曹贼呢?”
多少江东士大夫此时羞心赧颜,吴候亦当场为公瑾的胆识所折服,立誓抗曹。
公瑾绝非浮华清谈之徒,亦不是纸上谈兵之客,据实情而指谋划策,将每一句愤慨之词都落到了实处。
公瑾跟孙权说:“曹操此来是为白白送死。今天如果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无内忧之患,尚可用持久战的方法,同将军于平原疆场征战一番。若要与将军在大江之上,舟楫之间较量高下,根本没有可能。今天曹操北方尚未安平,西北还有马超、韩遂为患。而且北军不善水战,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岂不是找死吗?还有一点,今年是盛寒天气,马缺草料,驱役北方的汉子,远涉于江河湖海之间,不习南方水土,必然生病。如此数条,都是用兵最大的忌讳,这不是来送死是来干吗?将军您今天禽杀曹操是一定的了。周瑜愿请得精兵五万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攻破曹贼。”
孙权听完内心大悦。
恰于此时,诸葛亮代表刘备前来请求联合抗曹,愿以残兵弱旅为孙权马前卒,吴候应允。
一切准备停当,战前派将却成了难题。
老将程普,劳苦功高,沉稳练达,资历深,周瑜虽然年轻,但是文韬武略,有勇有谋。
孙权最终选择了周瑜担任左都督(正指挥),程普担任右都督(副指挥),鲁肃为参谋。
程普对孙权的这次安排极其不满,但大敌当前又不能因私废公,只得听命赴职。
程普在东吴将领中,年龄最长,周瑜每次布阵准备都向程普请教,程普倚老卖老,数次刁难羞辱周瑜。
周瑜气度恢宏,全不在意,从不以官职强压程普,仍旧有事说事,诚心请教。
程普最终被这位执着而又大度的年轻人折服,一改往常,对周瑜倍加亲重。
【《江表传》记,程普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一位拥功自傲的老者,服务孙家两代三主的东吴元勋,能发自内心的跟别人说,同这位34岁的年轻人交往,就像饮一杯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
我实在难再相信《三国演义》中所讲周瑜气量狭小。
一言为蔽,说服力不够,再看看同时代的人怎么评价周瑜吧。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韦昭: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
赤壁之战的结果众所周知,以少胜多的经典之役不必细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战少壮派联合打败了老一辈。
孙权时年27岁,诸葛亮时年28岁。34岁的周瑜担任主将,暴得大名,声名鹊起。54岁的曹孟德饮恨长江,抱憾而归。
孙权保全了江东,刘备则咸鱼翻身。
周郎啊周郎,有了赤壁一战的功绩还不够吗?为何偏偏还要不辞辛苦北上攻打江陵呢?不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吗?
江陵之战周瑜打得确实辛苦,跟曹洪来回拉锯相持一年之久。
有一次周瑜亲自领兵在曹洪的军前跃马突陈,不料被流矢射中右肋,疼痛难忍,快到自己营前的时候,不得不下马扶鞍走回营地。
曹洪得知后,以为周瑜已经身受重伤不能行走,于是排兵叫阵。周瑜不得已,强忍剧痛,装作无事一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曹洪见无机可乘,心有畏惧,引兵退去。
周郎啊周郎,何必这么拼命,你对东吴的忠心早就已经苍天可鉴了。
周瑜最终击退曹洪,拿下了江陵。至此江陵以东的长江一线全归孙权所有。
至此周瑜本来可以喘歇一下了,公元210年刘备却以孙权妹婿的身份,求借荆州南郡。
借与不借是个问题,周瑜和鲁肃有了分歧。鲁肃主张暂借,周瑜主张不借,不仅不借还要想办法诛杀刘备。
周瑜果真英雄巨眼,看出了刘备是位英雄,此时不杀,必为后患。
亲刘派和疏刘派各执己见,相持不下,孙权一时拿不定注意,遂将此议暂且搁置。
周瑜为了说服孙权,亲自回南面见孙权,孙权听了周瑜的建议,准备不借荆州,发兵西进攻打益州,然后进取汉中讨伐张鲁,再北图曹操,吞并天下。
周瑜的这个谋划跟诸葛亮给刘备的谋划差不多。
奈何造化弄人,天不假年,周瑜在回荆州南郡的路上,过江陵而病死于巴丘。
周郎啊周郎,是天命吗?惜哉!惜哉!
周瑜临终前给孙权写信,说:“我周瑜死不足惜,只恨微志未展,曹操未除,刘备寄居荆州有养虎之患,天下之事不知会如何,最好让鲁肃来接替我的位置。”
周郎啊周郎,临死不忘江东国事,还公心力荐政敌鲁肃为继任者,何等的无私,何等的胸怀?
鲁肃继任周瑜以后,立即劝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了刘备。刘备借鸡生蛋,以致于后来,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诸君,周瑜其人其事到这里就算完了吗?非也,岂不闻“琴有误,周郎顾。”
周瑜除了有将略之才还精通音律。
长的帅自不必说,“瑜长壮有姿貌”,个子高,强壮有英姿。《三国志》还记“年少有美才。”少年就聪明可爱。如此看来,周瑜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男人。
怨不得周郎亡逝以后,孙权常常念及周瑜,欲言含泪,欲语哽咽。试问如此优秀的男人,谁人不惜,谁人不爱?
以下为孙权念及周瑜,常说的三句话,劳烦诸君细细体味这言语中的情感,岂不动人哉?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东晋史学家袁宏评史时曾说:“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
如果有可能袁宏愿意拨开荒草(特指隐士交往用语,不是扒开坟头草)求见周郎一面。
吾每读《三国志》到周郎处,亦常有此愿,恨永难实现!
书尾胡诌拙诗一首,聊表对周郎的想见之情。
江无际涯水长流,
英才恒美逝巴丘。
生年难求君一面,
此生必上岳阳楼!
(2020年4月12日晚,锦书雁字记于北京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