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看的是名字叫做《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特点是,不能好好说话。
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言简意赅的内容哲理化,日常生活的道理道具化。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确实还不错。
我们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现在的互联网虚拟世界里,展示给他人的、或者是社会群体的应该都属于自我想要展示的内容的结果,只不过这种结果和所谓的官阶、社会属性等道具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信仰中延续相信。
所以,当你看到的认为的“我”就是你以为的“我”吗?
艾莎公主为什么总是穿蓝色的裙子,是因为设计者内心想要展示她的冰雪属性吗?爱美的姑娘出门总是化妆,妆面的不同是她想要展示给周围人对生活的态度吗?九零后男生总喜欢擦粉底是单纯想要提升个人气质吗?
那些所谓的情感心理砖家或者是人际关系心理砖家其实也不过是弄懂了这些自我展示理论的内在机制属性,就要用这些戏谑的理论指导人们去达成社会关系处理的目标而已。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还有,当你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各种SNS上看到以自媒体方式编辑的“我”就是真实的“我”,原本的“我”吗?包括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我”。
这个回答不能简单地断定为“是”或者“否”。生活中的“我”真的是具有多面性的。
但是作者在他的观点中强调了表面化的东西,就是呈现出来的自我的重要性。
面具是吸引人的表达方式,是极妙的感情回声,同时又是忠实可信的、谨慎的和至关重要的。与空气接触的有机物必须获得一层表皮,表皮并非心脏,这一点并不是对表皮的否定;然而,有些哲学家仿佛对不表示事物的形象、不表示感情的词语表示特别愤怒。词与形象均如外壳,与它们所覆盖的实体一样,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不过更适于视觉、更易于观察罢了。我不想说,实体因现象的缘故而存在,或激情因诗和善的缘故而存在。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别的事物而产生的;所有这些相面和产物同样都涉入存在领域。 —乔治・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na)
大多数的人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自我,每天马不停蹄地吸收着奋斗着,却没有好好考虑内心的自我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份来自外来舞台需求的压力。
但是又有的时候,内在吸收的巨大能量,在自我呈现的时候也可能仅仅是冰山一隅。
谁对舞台够了解,谁对道具的获得更熟稔于心,谁就能更好地粉饰装扮自己的信仰。
草草记载给过度思考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自己。
原创文章,禁止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