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词意:
木兰:落叶乔木,叶互生,倒卵形或卵形,开内白外紫大花。
敛余照:收敛了落日的余晖。
彩翠:鲜艳翠绿的山色。
夕岚:傍晚山林的雾气。
无处所:飘忽不定。
古人批注此诗:
《唐贤三眛集笺注》木兰柴的描写景色逼人,造化尽在笔端中。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令人心目俱远。
大意:
秋山收敛了落日的余晖,归巢的鸟儿鼓动着翠羽,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
此时鲜艳翠绿的山色分外明显,傍晚山林的雾气升腾起来,丝丝缕缕飘忽不定。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秋色山景图。
最特别的感受是——色彩。
秋山和彩翠,都是极富色彩的文学词汇。“秋山”的色彩来自自然中的四季,初夏秋冬,各有各由的色彩。秋季的色彩尤其绚丽缤纷。而秋季的色彩多出自树木。有这么丰富的色彩,自然是有许多树木。山若要“秀”,必然其中有林,有木。山体是轮廓,树木的叶子是色彩。一幅画自然而生。于是,诗人的眼中被“山色”所惑,细细地品味起来。于是,有了第三句的“彩翠”。
秋山和彩翠,实则一体。
最细微的变化:光——馀照和分明。
太阳的光看在我们眼里似乎是白色的,其实是七彩的。太阳在傍晚的时候,因着光线的变换,就慢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来。诗人把山色与夕照的颜色联系了起来。既体现了山色与天空色彩的一体性,又将山与天空这两个距离数万英尺的空间整合在了一起。天地本是浑然。
因为夕阳会落山,于是,天空的颜色渐渐退去,诗人却不舍,于是把它都“敛”在山里,因为山色还在,山色就在诗人的眼前。但因着夕阳落山,光源退去,人的视觉也渐渐暗淡了下来。也就从“分明”的感受下,变得不那么确定了——“无处所”。
静中之动——飞鸟。
山与天空,都是安静的,就像夕岚一样,缥缈不定,但是诗人的眼中却不止这些。飞鸟,在整首诗中的动静最大。“飞”是行为,也是一种速度。“逐”更是显示出一种主动出击的心态。
诗人虽然岁月静好,但他从来不消极,反而积极享受。
无论诗人正在经历什么,他对于将来所要来的状态,即使说不清,道不明,也从来都是坦然对待。
夕岚,是虚幻的美,人也抓不住,它是无处所的,但在诗人的眼中,它早已经是这天地之间,山林之中,飞鸟之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诗人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凡是种种,都有它的美好值得诗人积极享受。
在秋山,夕阳的衰飒表象上,创造最为绚烂、最为动人的秋山夕照之景,是诗,也是画,有人,也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