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直就是一件神秘而略显沉重的话题,我们从出生就面临随时死亡的风险。虽然人类在科技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未来可能会在突破死亡上有实质性进展。但我们永远也绕不过这个话题。
我们老家院子里现在就放着我爷爷奶奶的棺材,而且是他们自己要求的,他们自己选的,甚至连寿衣的衣料都准备好了,我也不敢多问,只知道静静的看,静静的等着时间的答案。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作为老人,作为子女都愿意接受这一切。
我曾在简介里说过,在这段向死而生的旅程中,没有绝对的输赢,但可以以己之力,拓宽视野,提升思想的维度,了解生活的新边疆,活出自己的精彩!
前段时间还有朋友问我怎么会想到“向死而生”,我当时给他回了好长一段话。
其实向死而生不是我的原创,这四个字是我在看到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学习到的。2013年9月李开复被查出癌症,经过17个月的治疗。从离开聚光灯和创新工场,到最初认为自己活不到100天,再到重回北京,被称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上了一堂深刻的死亡之课。
死亡可能是每个人的魔咒,不管你是富裕还是贫穷;不管你是位高权重还是出身卑微;不管你学识渊博还是布衣白丁,都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所以,我们至少应该有一次主动的思考一下“死”,不能等到被动了再去思考,那时间就太紧迫了。
人生可能会有多次的思想升级,或许在爱情中,或许在亲情中,或许在友情中,或许在生活的某一刻,发现自己还拥有什么?发现自己还能做什么?发现一样终点下的新途径是什么!?
就像今天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死了》,全文如下:
一个男人死了
当他意识到后,
他看见了上帝提着手提箱走近他。
以下是上帝和已逝男人之间的对话:
上帝:好吧。孩子,该走了。
男人:这么快?我还有很多计划呢…
上帝:抱歉~ 但是,的确该走了。
男人:你那个手提箱里有什么?
上帝:你的所有物。
男人:我的所有物?
你是说我的东西…衣服…钱…
上帝:那些东西从来不是你的,
它们属于地球。
男人:那是我的记忆?
上帝:它们属于时间。
男人:那是我的才华?
上帝:不。它们属于事件情境。
男人: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上帝:不,孩子。
他们属于你人生旅途的经路。
男人:是我的妻子和孩子?
上帝:不,他们属于你的心。
男人:那一定是我的身体了。
上帝:不,不…它属于尘土。
男人:那肯定是我的灵魂!
上帝:孩子,你错了。
你的灵魂属于我。
男人眼含泪水,
满怀恐惧地从上帝手里拿过箱子,
打开了它...
里面竟是空的!!
他泪流满面心碎地问上帝…
男人:我从来不曾拥有任何东西吗?
上帝:是的。
你从未拥有过任何东西。
男人:那么,什么是属于我的?
上帝:你的时刻。
每一个你活着的时刻都是属于你的。
生命只是一瞬之间...
故事结束,请回到我们的生活。
既然我们终究要尘归尘,土归土。那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或是已经在实践呢?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不问前途,不问来路,只需亦步亦趋,不断向前。
但有些人就是想活的清醒一些,想用自己的认知,至少看清楚自己的世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总结,享受当下。
比如默默坚持写作,通过感知世界的变化,在某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坚持在自己的领域,思考未来的方向,试图改变世界。
比如帮孩子建立一个好的习惯,让他拥有一个通向更好未来的捷径。
比如坚持终身学习,长期更新已知观念。
关注当下,分清主次,妥善处理遇到的一切问题,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不背离初心,满怀期待。
或许我说的太清高,不务实。我们睁开眼可能就是想怎么去上班?会不会堵车?会不会迟到?甚至是会考虑我们会不会被罚钱?会不会遇见那个奇葩的人?可能这正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或许我们应该虚实结合,才是我们在这个亦真亦幻的世界里应该做的吧!
如果您喜欢的话,欢迎您给我点赞,更希望您关注慧眼识鱼,及时浏览我的更新,您的支持我将莫感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