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作者难,知者尤难
十八、金陵气运
【原话】金陵山川之气,散而不聚,以故土著者绝少传人。王、谢渡江,多作寄公,亦复门户不久,此其证也。然街衢宏阔,民气淳静,至今士大夫外来者,犹喜家焉。桐城姚姬传太史掌教钟山,有移居之志。赋诗云:“又向金陵十日留,依然双阙望牛头。交游聚处思移宅,衰病行时爱棹舟。萧寺风多疑作雨,后湖烟淡总如秋。僧书拟共舒王读,不吊兴亡惹泪流。”余谓第四句尤合余意。余当未衰时,亦喜舟行,畏陆行也。
太史七古雄厚,惜篇长难录。录其《岳阳楼见月》云:“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吊王彦章》云:“乱世鸟飞难择木,男儿豹死自留皮。”《哭刘耕南》云:“别来书到长安少,死去才教天下空。”《淮上》云:“只愁天上桃花水,浸失淮南桂树山。”《钓台》云:“可怜高鸟尽,回忆钓鱼矶。”皆绝妙也。己巳岁,余《中秋夜渡江》云:“世上夜深秋正半,江心风定月当中。”亦与先生《岳阳》三四联相似。先生从父南青讳范,在长安与余有车笠之好,学问淹博,而不喜吟诗。余改官江南,送行诗麻集,而南青无有也。余调之云:“南青爱人如老妪,初入翰林殊栩栩。平时著述千万言,临别赠我无一语。”
[译文] 金陵山水的气运,分散而不会聚;因此当地土著居民很少能有代代相传的。王导、谢玄渡江南下后,大多都寄居他人之处,并且也都门户复兴不久:这就是气运散而不聚的明证。但金陵的街道建筑宏伟壮观,民风淳朴静泊,直到如今,从外地到此处的士大夫们,还喜爱在此安家。
桐城人姚姬传太史在金陵钟山书院执教,常有迁居的想法。他在诗中说:“又在金陵待了十天,我依然打开大门跳望着牛头山。和朋友交往游玩或是聚会都惦记着要迁居新地,体弱多病的我在行路时尤爱乘船。冷静的寺院中风声萧瑟让人以为是风雨声,山后的湖面上笼着一层淡淡的云烟总是像秋天一般。僧人的书信本打算和舒王一同阅读,不去凭吊古迹,免得兴亡惹人泪流满面。”
我认为诗中的第四句尤其符合我的爱好。我在尚未衰老的时候,也爱乘船游玩,而害怕走陆路。
姚姬传太史的七言古诗雄伟浑厚,可惜篇幅太长,难以全部抄录。现抄录他的《岳阳楼见月》诗,诗中说:“寂寞的高楼在秋夜中静静地伫立着,荡荡的江湖中凝滞的空气开始流通。天边的万顷江面风平浪静,天上风定云静一轮月亮高悬。云间的朱鸟要降临到哪座山峰,水上的伴着苍龙起舞的琴瑟声还没有终止。想要起身来到琼岛仙境外,只留下长啸声回响在湘东的天空中。”他在《吊王彦章》诗中说:“乱世中飞鸟难以选择良木而栖,好男儿要像豹子一样死后留下珍贵的皮毛。”在《哭刘耕南》诗中他写道:“分别后很少有书信寄回长安,死去后才让天下人有失落的感觉。”《淮上》诗中说:“只担心这来自天上的飘着桃花的溪水,浸湿了淮南的桂树山。”在《钓台》诗中说:“可怜天空中鸟儿飞远,又想起江边的钓鱼矶。”写得都很绝妙。己已年,我在《中秋夜渡江》诗中说:“夜正深秋正半,大江上风平浪静明月当空。”也和姚先生的《岳阳楼见月》诗中的第三四联相似。
姚先生的叔父姚南青名范,在长安时和我交情甚好,他学问广博,但却不喜欢吟诗。后来我迁到江南做官,为我送行的诗云集如麻,但却没有南青的诗。我开玩笑地写诗说:“南青对别人的喜爱像老太婆一样,刚入翰林院时很是文质彬彬。平时著作文章有成千上万字,临别时却没有句话赠给我。”
[笔记] 袁枚老先生在这里,.首先讲述了“金陵气运”,然后记叙了姚姬的故事和诗词佳句。
金陵山川之气,散而不聚,以故土著者绝少传人。
王、谢渡江,多作寄公,亦复门户不久,此其证也。
然街衢宏阔,民气淳静,至今士大夫外来者,犹喜家焉。
桐城姚姬传太史掌教钟山,有移居之志。
赋诗云:“又向金陵十日留,依然双阙望牛头。交游聚处思移宅,衰病行时爱棹舟。萧寺风多疑作雨,后湖烟淡总如秋。僧书拟共舒王读,不吊兴亡惹泪流。”
余谓第四句尤合余意。
余当未衰时,亦喜舟行,畏陆行也。
太史七古雄厚,惜篇长难录。
录其《岳阳楼见月》云:“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
《吊王彦章》云:“乱世鸟飞难择木,男儿豹死自留皮。”
《哭刘耕南》云:“别来书到长安少,死去才教天下空。”
《淮上》云:“只愁天上桃花水,浸失淮南桂树山。”
《钓台》云:“可怜高鸟尽,回忆钓鱼矶。”
皆绝妙也。
己巳岁,余《中秋夜渡江》云:“世上夜深秋正半,江心风定月当中。”
亦与先生《岳阳》三四联相似。
先生从父南青讳范,在长安与余有车笠之好,学问淹博,而不喜吟诗。
余改官江南,送行诗麻集,而南青无有也。
余调之云:“南青爱人如老妪,初入翰林殊栩栩。平时著述千万言,临别赠我无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