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家长在讨论给三四岁的小孩的一些教育课程,大致对话如下:
A:你为什么不给宝宝买叽里呱啦?
B:我们买过叽里呱啦的试听课,跟斑马的差很多,还是一分钱一分货。
A:还有绘鱼、英语流利说......你们有没有上过早教?
B:有,上过一段时间。
听到这里我还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让我有感触的是第三人的一句话:
C:深圳的家长真是好重视教育啊!
是啊,深圳的家长好重视教育,不止深圳,全国家长都很重视教育。不止家长重视教育,各培训机构更“重视”教育,他们抓住了教育盈利的黄金期,推出各种教育培训课程,牢牢抓住家长的钱袋。与此同时,家长重视教育,是有限定词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教育,而这种重视也只限于为孩子砸钱买各种教程,他们忽略了一种更重要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如果他们下班后除了陪孩子玩游戏读绘本,不加强自我教育,是没法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在指导孩子的能力方面也是欠缺的,而这种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渗透,是比报多少班都更重要的。
为什么家长不愿意自己吃努力的苦,而让孩子“吃苦”呢?可能他认为孩子从小开始学并不是一种苦,确实也这样,孩子天生有探索的精神,如果能在早期加以培养,开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就不是一件苦事,但家长这种开启方式是否有效,那就另当别论了。在所有能力中,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有学习的榜样在身边,我相信是最好的开启方式。
芬兰的老师没有考核升学率的压力,但是他们都很注重自己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学的也是能教给孩子的。家长们不能学所有的,但是提升自我能力,起码为孩子挑选的甄别能力是有提升的,事实上,家长与孩子日常陪伴中,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性情的感染。
据我所知,上面讨论孩子教育的A和B,都是从来不学习的。我为什么知道?看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就知道了。如果在工作上得过且过,犯错也不在乎,不学习总结经验,那么又怎么指望他们下了班就会像换一个人一样努力奋进。
我很好,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