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保健品行业巨头澳佳宝(Blackmores)正深陷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由于旗下部分产品中维生素B6的含量问题,导致众多消费者出现不适症状,目前已引发集体诉讼。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此次事件可能对澳佳宝的品牌声誉和财务造成重大影响。”
遭数百消费者集体投诉
资料显示,维生素B6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在脑、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其安全摄入范围较为狭窄,一旦过量摄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神经损伤、头痛、心脏痉挛,以及灼烧感和麻木等神经毒性反应。
而澳佳宝此次被卷入风波的原因,恰恰是许多消费者服用后,却检查出维生素B6摄入量超标。
据悉,此次集体诉讼的首位原告是来自墨尔本的多米尼克·努南-奥基夫(DominicNoonan-O’Keeffe)。为了改善自身的体质,他连续服用了澳佳宝品牌的多款非处方补充剂。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其中一款标示为“含镁”的产品中,维生素B6的含量竟然高达建议摄入量的29倍。
在服用三个月后,他开始出现疲劳、剧烈头痛、神经痛等症状,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经过医生的确诊,他患上了因维生素B6过量所致的神经病变。
随着努南-奥基夫的遭遇被曝光,越来越多有着相似经历的消费者站了出来。PolarisLawyers律师事务所代表努南-奥基夫提起集体诉讼,指出已有数百名澳洲人反映在服用澳佳宝含维生素B6的非处方保健品后,出现了抽搐、偏头痛、神经损伤等类似的健康损伤。
该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尼克·曼恩(NickMann)对此表示十分担忧,他强调在澳洲药房的维生素货架上,存在大量B6含量远超建议摄入量的产品,这无疑是一颗颗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而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也在此次事件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TGA曾在6月份表示,目前科学界对于维生素B6的安全摄入上限尚无明确的共识。
而在中期评估报告中,TGA也不得不承认,已收到174份与维生素B6相关的神经损伤不良反应报告,然而实际受影响的人数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面对这一情况,TGA已发布警示,要求所有含B6剂量超过10毫克的产品在标签上作出健康风险提示,并考虑从2027年2月起,将含B6剂量超过50毫克的补充剂纳入“柜台后管理”,即消费者在购买前需要向药剂师咨询,以确保安全使用。
在柏文喜看来:“TGA的拟议监管变化(如限制高剂量B6补充剂销售)也可能对整个保健品行业产生连锁反应。”
而此次面对集体诉讼和消费者的质疑,澳佳宝公司迅速做出了回应。公司表示,其所有产品,包括含有维生素B6的补充剂,都是严格依照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的监管标准进行开发和生产的,完全遵守了每日最大剂量限制和警示语要求。
对于TGA提出的最新提案,即将重新分类每日B6含量超过50毫克的产品为“仅限药剂师配药”药品,并下调成人每日B6摄入上限至100毫克(儿童则依年龄设定更低标准),澳佳宝表示认可并将遵守最终决定。
虽然澳佳宝迅速做出产品维生素B6含量合规的回应,并且表示遵守TGA提出的最新提案,但此事无疑还是对澳佳宝的品牌形象造成不小的冲击。
屡遭消费者投诉
澳佳宝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草药学家MauriceBlackmore创立了澳佳宝;1938年,MauriceBlackmore在布里斯本成立了澳洲第一间健康食品专门店。
1975年,MauriceBlackmores的儿子MarcusBlackmore开始掌管该公司。1976年,澳佳宝首次将业务扩展到东南亚,开启了国际化进程。
1985年5月,澳佳宝正式成为上市公司,总部设在澳大利亚悉尼。此后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澳洲本土及全世界知名的生活科技健康食品公司,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市场,拥有逾千名员工。
2012年,澳佳宝进入中国市场。2013年,其在北京成立全资子公司,并入驻京东商城,开启电商销售之路。2014年,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佳岁(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业务。
2019年10月,有消息传出澳佳宝寻求出售机会,并在中国寻找合资伙伴。2023年,日本麒麟控股株式会社以18.8亿澳元(12亿美元)现金收购澳佳宝。
交易完成后,澳佳宝由麒麟控股全资持有并单独控制,MarcusBlackmore也将其所持股份出售给麒麟控股。
事实上,此次维生素B6事件并非澳佳宝近期面临的唯一困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澳佳宝也接连遭到消费者投诉。
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7月27日,“澳佳宝”相关投诉接近200条,澳佳宝旗下累计投诉也高达52条,其中包括虚假宣传、临期产品、退货难、拒不退款、客服态度恶劣等问题。
2025年6月19日,有消费者投诉称:“在抖音澳佳宝海外旗舰店购买的辅酶Q10胶囊含有反式脂肪酸成分(氢化植物油),其网站没有明示产品成分,误导购买。因本人不能食用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在海关查到其产品含有反式脂肪酸成分后与商家拒绝退货,其以进口商品不能退为由拒绝。”
该消费者还指出:“抖音客服开始承诺协助解决,但来电后却反复以商品有检测合格证为由拒绝协助处理,并直接关闭系统售后申请流程。”
同年6月25日,该消费者补充投诉称:“平台客服电话回复商家(澳佳宝)辅酶Q10的产品成分(反式脂肪酸)证明属于机密,不能告诉消费者。这种平台袒护商家的行为不知要坑害多少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我能做的就是注销抖音账号,不再使用。希望恶有恶报!就这样吧!”
从消费者最后一条补充投诉中的言语可以看出,该消费者彼时的“无力感”,截至2025年7月27日,此事仍旧没有下一步进展,仍旧处于“处理中”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澳佳宝的售后服务可谓是“龟速”,截至目前,在其累计的52条投诉中,已回复量和已完成量均仅为8条,不足总投诉量的20%。
此外,近期澳佳宝还曾被消费者投诉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和售卖临期产品的问题。有消费者反映,在购买澳佳宝产品时,发现产品页面显示的保质期与实际到手产品的保质期不符,商家在销售时并未提前告知产品是临期产品。
澳佳宝作为保健品行业的知名品牌,本应该肩负起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权益的重任,但近期却频频遭到消费者的投诉,这无疑削弱了消费者对其的信心。
对此,柏文喜表示:“保健品行业极度依赖‘信任溢价’。一旦消费者亲身或通过网络舆论得知‘页面保质期与实际不符’‘临期却不告知’,最直接的反应是‘品牌不诚实’。在微博、小红书、黑猫投诉等平台,负面体验帖的二次传播速度极快,会迅速稀释多年积累的口碑,甚至让潜在顾客转向Swisse、汤普森等竞品。”
同时,柏文喜也指出:“京东、天猫国际等跨境平台对‘临期未标’‘客诉率过高’的店铺会降权、下架甚至终止合作。搜索权重下滑意味着最直接的销量损失。2016年澳佳宝曾因代购政策收紧出现销售额下滑5.7%、净利润大跌41%的先例,说明其对中国线上渠道高度敏感,本轮事件可能重演甚至放大当年的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