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信息不通畅,一年新书产量不足50本,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明显,新书籍全球年产量多达260万本,如此汗颜的数目,不禁引人深思:读书何尝不是一门学问?“无知”变成了所有人的常态!
互联网经济带动了世界全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世界每天日新月异,数以万计的信息轰炸着我们的生活,迫使大家不得喘息地去接收和学习各种新知识。书籍和杂志仿佛不再受到重视,新型阅读模式冲击着纸质书籍的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读书无用说,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买书的目的在于阅读,阅读是为了增长知识,提升修养,是为了自我投资,然而又有多少已购书籍永远的躺在了房屋一角,无奈地接受着灰尘的亲睐,投资变成了浪费,按照日本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中的说法:浪费的书籍成了杂物,扔了可惜,不扔又闹心。再谈如何阅读,从前人们讲究反复阅读一本书,吃透里面的内容才叫读懂一本书,用在现在同样适用,但对于信息膨胀的当今社会,我更愿意有选择性地快速阅读更多的书籍,因为对于70%通俗易懂的读物,同样的知识点总会在不同的书籍中不断呈现。打个比方,把书籍比作一个大西瓜,读透一本书就相当于把这个大西瓜给吃干净了,以同样的效率,我选择读10本书,就相当于每个西瓜我只挖一口吃掉,最后其实两者的分量是相同的,但后者新的读物所带来新内容的憧憬、冲击和畅快感是远高于前者的,所以我更愿意说我挖的每一口都是这个西瓜最甜的中心,只是从成本的角度看后者是前者的10倍。那么如何缩减成本呢?我选择在书店阅读,争取4小时左右读完一本250页左右的书。如果有更多时间,一天即可消化完一本厚书和一本薄书,读完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赚翻了。反观新型城市书店的发展也会更偏向于依靠附属产品创造价值,Es gibt Café,in denen man nicht für Essen und Trinken bezahlt, sondern für die Zeit , die man dort verbringt.(人们去咖啡店不是为了吃饭和喝东西,而是为了打发时间)。我用德语可不是为了装X,书店+咖啡已然成为新型城市书店的代表,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抽闲感受难得的慢生活时,城市书店绝对是一个绝佳的好去处,它满足了人们对品质和优雅生活的双需求。
有个有趣的现象是:满大街都是管理书籍,却到处都有破产企业;满书店都是爱情故事,可满大街都是不幸婚史。互联网时代下,又该如何高效地吸取知识呢?我个人的做法是:用整块的时间读大书,用闲散的时间阅小文。读大书时,我非常在意流畅度和舒爽感,如果只有几十分钟时间,一方面读的内容缺乏衔接,另一方面被迫的戛然而止会让人特别不舒服,从而渐渐丧失对此书阅读的兴致,所以读大书一定要用整块的时间。而闲散的时间时,我会读杂志,公众号和简书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凸显杂志?因为对于互联网上的软文,我们是有选择性的,针对性的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的知识就是不需要的,这时多元化的杂志就显得非常重要的,而且保留了纸质书籍的质感,比较符合我口味的是《读者》,以前读《读者》是为了写高分作文,现在更多的则是一种享受。
那么,对于读完的书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我的阅读习惯告诉我,对于大多数书籍我不会再读第二遍,那么留在家里对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来说,就是杂物,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送人,此外,我会把它们放在垃圾桶旁边,期望它们被取走阅读。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说: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物品处在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说了这么多,其实阅读同样需要找对方法,毕竟每个人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性,我的方法在读历史的人眼中肯定是个笑话吧。但是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读书肯定是有用的,“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你爱过的人和读过的书”不就印证了这个说法。更何况我们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活到老学到老难免不会成为一种刚需,跟上节奏,把握风口才能飞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