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绛云楼之建筑形势
(1)资料一
其余后人吊古怀贤之篇什,诸多疏舛,则更无论矣至绛云楼建筑形式如何,颇不易知。金氏《牧斋年谱》,虽绘有两层之绛云楼图,然不知何所依据。夫牧斋取《真诰》“绛云”之典以为楼名,其用《梁书 五一》及《南史 七六陶弘景传》所云:
更筑三层楼,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
以成“三重阁上理琴书”之句,自无足异。(遵王《注》已引《南史》陶传之文为释。)但此乃古典,未必是今典,故亦难认为绛云楼实有三层也。揆以通常建筑形式,此楼既兼备藏贮图书及家庭居住,并接待宾客等用,则绝非狭小之构造,可以推知。
(2)资料二
《牧斋遗事》云:
牧翁于虞山北麓构楼五楹,匾曰“绛云”,取《真诰》绛云仙姥下降,仙好楼居,以况柳、以媚柳也。牙签万轴,充牣其中。下置绣帏琼榻,相与日夕晤对。《钱集》中所云:“争先石鼎联名句,薄暮银灯算劫棋。”(寅恪案:应作“争先石鼎搜联句,薄怒银灯算劫棋”。“薄怒”之误为“薄暮”,盖涉“银灯”而讹也。)盖纪实也。牧翁披吟之好晚
而益笃。图史校雠惟河东君是职。临文或有探讨,柳辄上楼翻阅,虽缥缃盈栋,而某书某卷,随手抽拈,百不失一。或用事微讹,旋为辨正。牧翁悦其慧解,益加怜重。
(3)资料三
《觚剩 三 吴觚 下》“河东君”条云:
柳归虞山宗伯,自为绛云仙姥下降,仙好楼居,乃枕峰依堞于半野堂后,构楼五楹,穷丹碧之丽,扁曰“绛云”。大江以南,藏书之家无富于钱。至是益购善本,加以汲古雕镌,舆致其上,牙签宝轴,参差充牣。其下黼帏琼寝,与柳日夕相对。所云“争先石鼎搜联句,薄怒银灯算劫棋”,盖纪实也。宗伯吟披之好晚龄益笃,图史校雠惟柳是问。每于画眉余暇,临文有所讨论,柳辄上楼翻阅,虽缥缃浮栋,而某书某卷,拈示尖纤,百不失一。或用事微有舛讹,随亦辨正。宗伯悦其慧解,益加怜重。
寅恪案:《牧斋遗事》言:“下置绣帏琼榻,相与日夕晤对。”《觚剩》言:“其下黼帏琼寝,与柳日夕相对。”则钱柳之住室实在绛云楼下,可与曹秋岳“宗伯楼下惊起”之语相印证。鄙意书籍之贮藏,在常熟近海潮湿地域,自以楼上为宜。楼下纵有披阅之本,但大多数当必置于楼上无疑。牧斋“三重阁上理琴书”之句,“三重”之“三”,或不必拘泥,然“阁上”一辞,应可信也。至接待男性宾客之室,必在楼下,而不在“五楹”之内,疑是绛云楼下之厢房也。观绛云楼未焚以前,牧斋作品中如《牧斋外集 二五 跋偈庵诗册》末署:“庚寅正月,书于沁雪石下。”及《题为黄子羽书诗册》末署:“庚寅二月二十五日,蒙叟钱谦益书于绛云楼左厢之沁雪石下。”并黄梨洲《思旧录》“钱谦益”条(参《南雷文案 二 天一阁藏书记》)所云:
“余数至常熟。初在拂水山庄,继在半野堂,绛云楼下。后公与其子孙贻(爱)同居,余即住于其家。”
则知绛云楼下别有厢房,供留宿宾客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