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屈”
这几日的古代汉语学习中,看到了屈原的一些文章。他的文章无不流露出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情绪,这和他的一生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联系起最近学习的吸引力法则,我不由得思索起来:屈原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之屈?
身份方面,屈原乃“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认为自身有才,所以他认为自己给应该为帝王效力。甚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正是因为他的忠心不变,所以历代为人称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帝王后裔,忠心耿耿,却怀才不遇,最终抑郁投河而死。后人以“端午节”来永久缅怀他。可是我真的在思索,端午节的初衷到底是缅怀他的什么呢?难道通过屈原的例子是在警示后人:有才能的人终将怀才不遇,忠心不二的人命运悲惨!?
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个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也就是吸引力法则。荀子说:“心者,道之主宰也。”也就是说,心里有什么就创造了什么;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这些其实就是吸引力法则的核心,换句话说吸引力法则自古就有。宇宙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屈原过多的想了不愿意发生的事情,这是吸引力法则消极的方面。“越是抵抗,越是存在。”如果屈原积极的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去想外界的因素,专注的不断的提升自我能量,从实现小的梦想开始,不断积累,让自己磁场不断的强大起来。当他磁场强大到一定程度,足以实现他人生梦想的时候,相信,他的一生不会也不该如此之“屈”。
屈原的信念或者人生梦想可谓坚定,但还是感觉他没有真正行动起来。他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埋怨当时统治者的昏庸和小人的谗言方面,没有很好把握周围积极的人脉。看屈原的文章,似乎感觉不到周围有和他一样志向的人,甚至感觉不到他得到过什么人的帮助。其实他所遇到的渔夫曾对他说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实渔夫就是希望屈原“觉悟”的人。我一直认为渔夫是一个智者,他希望屈原可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果屈原能够不沉浸在自己的伤感情怀当中,而是去用明亮的眼睛善于发现周围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发现那些对实现他梦想的积极因素,甚至多一些感恩之心,我相信他不至于让自己得到如此的命运。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目前的生活状况完全是由自己吸引来的,是由心中的意向吸引而来。屈原没有从内心抛弃那些他不想要的东西,即使他内心深处是抵触他们的,他的生活状况就吸引了那些他没有抛弃的负面的情况。这是由屈原的负面磁场吸引所致。屈原虽然做到了为梦想“不计回报地付出”,但他没有真正行动起来,而是吸引了更多“负面信息”,以至于这“负面磁场”越发强大,最终形成屈原的“屈”。
这样想来,我恍然大悟。原来“端午节”的设立,是为了更好警示后人,吸引力法则中也会有负面磁场,我们的大脑要学会过滤,留下美好感觉,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快乐,否则容易出现“我不想要什么,却偏偏出现什么” ,最终让自己的人生真的成为“不想要的人生” 的样子。明白了屈原之“屈”的吸引力法则,我也真诚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不够严谨,但真诚祝愿每一个人的人生能“真梦想成真”。根据吸引力法则,人生必然会梦想成真。 ”聪明的你,一定明白了要让自己积极的去梦想,对吗?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是“真梦想成真”。同时,我也明白了晨间日记的流行逐渐超过晚间日记的原因,也在于晨间日记的积极因素更多。感恩生活,感恩每一份相遇,感恩吸引力法则。祝愿每一个人“真梦想成功”,这才让屈原真的不“屈”!
若水
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