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开始上学,开始识字,“父母是我们最好的启蒙老师”这句话就一直影响着我们,伴随一生。
这句话一点不假,听了这么些年,看到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伟大的科学家,辛勤播种的园丁,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励志故事随处可见。直到今天,我妹妹的一言一行才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我爱读书,于是我的孩子一定对文字无法割舍。
我爱钢琴,于是我的孩子一定对音乐有莫大的渴望。
我爱绘画,于是我的孩子一定对艺术怀有崇高的敬意。
我爱跑步,于是我的孩子一定对生活充满激情。
......
相反,我爱游戏,于是我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死宅”。
我爱骂人,于是我的孩子吵架比学习更容易。
我爱手机,于是我们家就多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四个“手机人“围着一张桌,夹着同样的菜,却吃出了不同的味道。
爸爸正在看历史剧,眉头紧锁为生命的脆弱感到惋惜。
妈妈在刷偶像剧,时而微笑时而担忧,只为男女主人公时而甜蜜时而虐心的爱情。
姐姐在追综艺节目,庆幸合不拢嘴导致饭掉出来的尴尬无人知。
妹妹有模有样的拿着手机看动画片,还不能理解剧情的她化身十万个为什么,却无人理会。
这是不是最大的悲哀呢?
这种耳濡目染产生的效果太强烈了。反向“启蒙者”又有什么资格被叫做”启蒙者“?
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孩子该成为生么样的人,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别人家的孩子2岁能背三字经了,我家的孩子就一定要比他强。这种好强心没有错,竞争有助于我们成长。我们错的是,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孩子的身上,却忘了,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自己不爱看书,凭什么孩子就得爱看书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才是我们的救赎者。
我不爱看书,却总为妹妹买书。因为我不爱看书,所以给她买的书只得到一天的宠幸,就被无情打入冷宫。
看到妹妹越来越陷入手机无法自拔,我想,是时候得改变自己了。
于是,我尝试着放下手机,陪她认认真真的识一本字母书,读一个童话故事。慢慢的你会发现,她会经常追着我说“姐姐教我姐姐教我”。她有了想要学习的欲望,有想要接受新鲜事物的憧憬。一句简简单单的“姐姐教我”,还不能让你放下手机,跟随她一起进入求知的心天地吗?
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者,不如说孩子是我们的救赎者。
最近几天,我妹妹对画画有了兴趣。她的画只是胡乱的几笔,却是稚嫩的幼芽想要冲破泥土的开始。她喜欢看我画画,她想要我教她画画。我的手包裹着她的手,把一张洁白的纸填满了缤纷色彩。
画里有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后面是一栋小房子,砖头砌成;房子前面画了一颗小树,几朵鲜花,几丛绿草,有一条小河丛门前穿过,河里船只隐约可见,鱼儿欢快的游着,天空中是她最喜欢的小鸟河太阳公公。她说,小鸟飞得很高很高,好像接近了太阳。
这不就是孩子潜意识里的世界吗?是最纯粹的幸福。
她的眼里,太阳给我们的是温暖而不是炽热。
砖砌的房子就是一座恢弘的宫殿。
鱼儿很快乐的游,不会生病,因为水很清。
小鸟就是接近了太阳。
家人都在才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