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教育体系有专科,本科两种。这一教育制度设立初衷,是将高等教育扽为职业培训与大学升学两种来看,专科院校应该是着眼培养产业工人及匠人,而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着眼培训的目标应该是具有开拓性研究基础与问题解决的人才(本科打基础,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博士阶段应该才是创新性研究的起点)。
反观目前国内给大家的感觉是大学生(认为的是本科生)遍地走,不值钱,其实这是一种现实,但也是一种错觉,例如2017年,全国有一半的适龄人口未参加高考,但是有16.19%的人考上了本科。也就是说6个2017年高考适龄人口中,就有1个人能上本科。造成的感觉就是考个本科很容易,不值钱时因为出来本科生工资普遍都不高,所有有读书无用论这一说法(个人是1000%反对读书无用论的)。(数据来自下图)
造成这一原因是从大学扩招开始,有得专科院校升本,大量本科院校扩招,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反过来看,211大学录取率只占2.41%,如果只统计211及以上院校学生收入水平,相信又是另外一个景象。
结合本文开头所说,大学教育应该是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如果大家随便查看各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无论是一个211大学和一个普通一本大学,还是一个普通一本与二本大学的差距都是天壤之别。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引进,培养人才,或者进行试验项目了?既然如此,可能很多本科院校并不能起到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一个初衷,才会有即使上了本科,大学几年并未接受优秀的学术思维熏陶的情况。
结合目前的情况,目前高等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整体上看,大学教育盲目扩张,职业教育也并未起到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初衷。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包括就业制度,基本国情等等,都会对以上现象造成影响。想要起到高等教育设置的初衷,同样是个复杂的问题,一本书的篇幅估计才能说完,今天只是将问题抛出,抛砖引玉了。
对于高等教育,德国的体系真正做到了职业培训和大学升学两个渠道并行进取的情况,是较成果的案例,但是这也和国情有关,发达国家的人工费非常贵,举个例子,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听当地老师说一个熟练的管道工人年薪和大学教授差不多,在社会保障能解决养老等问题的前提下,职业之间的差距也不会那么大。所以选择当一个管道工人还是一个上大学,因人而异。
现在国内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靠近,人工费也是不断提高,这一变化,也可能在后期推动高等教育的改良,让它逐步恢复到设置初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