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身边都会发生的故事,可能有些司空见惯。
然而,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的时候,也许这些故事要比理论更贴切,因为现实生活从来都是复杂理论最好的注解。
是蜜糖,也可能是砒霜
小区附近有个小型儿童乐园,每到周末,里面总是很热闹。
一次,女儿吵着去荡秋千,我们到时已然有好几个家长带着小朋友在排队。我还在纠结要不要排队等待,却听到前面有人吵了起来。
原来,是两个妈妈因为孩子荡秋千发生了争执。
一个小女孩已经在秋千上玩了很久,不肯下来。可是,另一个小男孩也想玩,等了很久开始哭闹,所以他的妈妈想和小女孩的妈妈沟通,让自己的孩子玩一会。
结果,小女孩的妈妈不愿意,觉得自己先来的,就应该让女儿多玩。
让人惊讶的不仅是这个妈妈的反应,更震惊的是,看到大人吵起来,小女孩把秋千护得更紧,朝小男孩嚷嚷,这是属于她的秋千,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后来,在周围家长的调解下,小女孩的妈妈才不情愿地带着小女孩离开。
不要唏嘘于这样的父母很常见,因为,这些父母曾经也是被纵容的小孩。
可能,小女孩可以体会到妈妈对她的宠爱如同蜜糖,因为充分满足和包容,但却无法了解,妈妈给予她的也可能是砒霜,因为本该教会她规则和分享地方,她学会的却是自私和占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可能是最坏的老师。
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大人的问题。小孩子可以不懂事,但是做父母的却不能不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去同事小P家,却莫名目睹了一场家庭风波。
起因是小P的婆婆外出购物,拿了放在家里的备用金,但是却没有告诉她。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所以这一次,一触即发。
激烈的现场,小P读幼儿园的儿子也在,当这个5岁的小男孩冲着奶奶吼“你离开我们家,房子是我妈妈买的,没有你们的名字”,我有点震惊。
小P似乎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尴尬,很快平息了争吵。
5岁的孩子已经能说出如此伤人的话,父母的影响是必然的。
或许,小孩子并不懂这句话多么伤人,却已经在潜意识里认同了妈妈的做法。
很多家庭,深入进去,都免不了鸡零狗碎。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做父母的就可以把这些赤裸裸地展示给孩子,甚至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讲真,我很少见到为人父母不孝敬老人的,他们的子女会十分孝顺,因为榜样在那里。
不要小觑孩子的模仿能力,不经意间,孩子已然带着从大人那里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悄然长大。
可惜,很多人长大后,才能意识到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并不都是好的。
孩子和父母,其实就是彼此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那里,都可以清楚明了地被看到。
你如何对孩子,孩子便如何对世界
朋友小原,生性敏感,脾气暴躁。
周末,在饭桌上一起吃饭,大家相谈甚欢,席间一个喜欢说笑的朋友对小原说了句玩笑话,大家也没往心里去,可是小原一言不合,竟和旁边的朋友动起手来。
之后在大家的劝阻下才得以平息,但饭局气氛却一直很尴尬。
饭罢人走,大家再说起小原,只感叹他这脾气以后真的不敢再约。
回家的路上,熟悉小原的朋友,讲起小原的父亲,才知道也生性暴躁,经常对小原拳脚相加。
小时候,挨打对小原是家常便饭。成绩没考好,回家被打被骂是注定的,连父母之间鸡毛蒜皮的吵架,他也会是出气筒。
从小到大,小原和父母关系就十分疏远。现在也是,尽管有了自己的孩子,却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
大概,在长久的挣扎中,小原觉得,只有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才能避免被人伤害。他才会认为,愤怒和暴躁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一个人在坏的环境里浸润久了,就会觉得世界就是这样,他能掌握和持有的,也不过是坏的方式。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直到有人走出,看到更好的世界,发现父母对子女不仅仅是一种方式,这个怪圈才有可能得到和解。
所以,不要等孩子长大,用同样坏的方式去对待亲人、处理问题,万分追悔才意识到,自己是那个始作俑者。
是的,并非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如此不堪,但如果你身处其中,不要忘了叮嘱自己,莫让原生家庭的恶,成为孩子精神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