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前一阵子写了一篇演讲稿,这是一篇演讲稿,因而,会口语化一些)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讲文明的人,要共同建设一个文明社会。那么,继续深究,所谓“文明”,究竟是指什么?真正的文明是什么?换言之,文明的本质、文明常规面容下的核心是什么呢?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百度是这样说的: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于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识、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人类摆脱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野蛮状态(强调语气)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文明的反面是什么?野蛮、低级。那么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维,在文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野蛮时代,人类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一个人,或三两个人,杀戮、抢掠、征服,可以说是时刻处于为生存而战斗状态的,人与人的战斗,人与自然的战斗,是几乎以自身生存利益为首的时代,这个时候的人类也是几乎没有意识去顾及他人的。而后,人们开始发现,单枪匹马且互相争斗的野蛮行径其实对自己是不利的。于是,人们开始抱团取暖,形成大规模群居,群居形成了道德,以道德能约束群居的人和平共处,团结一致,每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渐渐物质丰富了,于是人们放下屠刀,拿起算盘,变成了企业家和银行家等等,也就是今天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明起源于野蛮,文明是对野蛮的否定与改造。那么通过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已经可以进行总结:文明,其实就是个体在不断争斗中自发形成的,能使所有个体基本接受并得到发展的群体模式。从一开始的相互争夺,单打独斗逐渐到后来的以道德为约束的群居生活与共同发展,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伴随发展的,这也就照应了之前对文明的解释。
那么,这样的群体模式其实已经形成了几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文明是以一种怎样的核心形式推动人类的进步并随之而不断发展的呢?我们可以发现,在之前说的这种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人类逐渐由完全自我到学会尊重他人,适应群体的过程,也就是在我与非我之间摸索寻找平衡点的过程。这与古人所说的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中庸”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所以说啊,古人的智慧果然真的是很让人钦佩的。这样的道德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字“包容”。包容除了我们自己以外他人的存在,包容他人与我们一样有着对美好的追求的客观事实,包容他人也会像我们自己一样会犯错,会有情绪波动的状况也包容别人不一样的生存方式,不一样的生活理念。他选择同性恋也好,选择出家也好,选择丁克,选择一直单身也好,这些都是应当得到包容的。如此而有了尊重,尊重相同,也尊重不同。为什么我们会说一个人不讲文明,其实也就是在指责他不懂尊重,不懂理解,不懂包容别人的情绪,只以自己一时之快为乐,以自我情绪为中心。你随地扔垃圾会受到批评,是因为没能懂得包容他人对干净整洁的环境的向往,地铁上的凤爪女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谴责,也是因为她没有包容地铁上其他人对公共环境的保护意识,自己一时方便了,却污染了车厢空气,同时破坏了大家的情绪。等等等等,这些事件仔细深究都可以以包容二字得到解释。所以说,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愿意打磨掉一份粗粝,裸露灵魂纯净的本色,剔除了浮躁与喧嚣,留住内心的丰盈与宁静。真正的文明强调每一个人的唯一性与独立性。文明社会会号召包容每一个独立的人。他人包容我们,我们包容他人。
推而广之,当文明以其包容的实质特性发展下去,极限化是怎样的呢?换言之,最理想的文明社会是什么状态?是如康有为理解“大同社会”时所说的是一个无国家、无阶级、无刑罚、无私产甚至无家庭夫妇之分的乌托邦社会?我认为不是。罗素说过,文明是自由与契约构成的秩序。文明的无穷化发展不是包容的极限化,而应当是包容的精巧化。社会对人们有一个精巧的包容限度,也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契约来约束人们以达到多元和谐的“太和“境界。这才是文明发展发展到相当高度时的状态。多少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了。
总之,文明的核心在于包容,真正的文明,是包容性与约束性的中庸组合,而如何让两者得到健康发展以及如何寻找到这个平衡点,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探索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