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很短暂,除了在学校的日子,大多时间都在实习。今年的一月份我还在研究所打杂,对外宣传做一个高端的机器人系统,实现多种智能,噱头极多,前景甚为广阔。老板从所里调用了一切可利用的人员,组成了研发团队。除了我这个半吊子实习生外,所里的博士生一名,研究员助理一名,他们两人主要来做图像处理这一块,另外还有两名做硬件的同事,一名负责开发板硬件的定制,另外一位同事负责蓝牙门禁部门的研发,再加上老板,每周一次的会议,算是六人组成的团队。项目刚开始进展还算顺利,各个部分都开始设计开发,我也参加整体的人机交互部分,在Android开发板上跑应用对各个模块整合。接下来项目到了攻坚阶段,性能、稳定性出现了瓶颈。蓝牙连接不稳定、人脸识别准确率低、语音识别受限于网速等问题。这个阶段是最有挑战的,细节就不一一讲了,只想说团队的配合很重要,因为问题往往牵扯到不止一个模块。到四月份还只是一款概念产品,科技厅部委等各级单位领导过来视察,作为最新研究成果,获得了一致好评,这是鼓舞团队做下去的动力之一吧。
在中科院半年多的时间,感受到从国企沿袭下来的氛围,对于领导不合理的一些方案,绝大多数通过沉默来维护领导的权威。体制内的研究所缺乏实质性的绩效考评,做多做少差别不大,员工基本上都不愿多付出思考,持续改进机制较差。虽然研究所人员的学历普遍高、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做好产品应有的氛围与积极性。当然研究所做产品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许多研究完成了成果转化。研究所其制度决定了基因,基因完全指导了产出。这个时代没有完全的稳定,在处在变革的年代,依据我看到的内容,研究所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个创业公司厮杀、哀嚎遍野的年代,小公司产品都分分钟被腾讯克隆一个,甚至是更好的。研究所做产品真的有前途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在将来希望还是很大的。传统的互联网创业往往都是从1到100的创业,用的都是同一代技术,国内擅长的是领域应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硅谷擅长的是技术的创新。这种情况下,创业公司和巨头是长矛对长矛的战争,人数少的创业公司明显不占优势。而研究所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长枪对长矛的战争,我人少但我有枪,结果不言而喻。这种可能,就是完全领先于市场一代技术,就像当年只有700人的Google,通过通过搜索技术超越了拥有几万人微软帝国,微软这么多科学家,一开始做不成搜索引擎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是基因决定的罢了。每一次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易主时,总能看到长枪对长矛的战争。而已成型的巨型上市公司,资本总是逐利的,投资人希望看到短期内的收益,而不是长远的计划,公司的高管也为在追逐利益,而不断将公司拆分上市。曾盛极一时的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了资本的收益,不断拆分,最终错过了互联网浪潮。公司的基因难以改变进化,我们看到支付宝做社交、网易做易信都很难成功。因此,只要研究所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大公司也有其相应的弱点,蚂蚁也很可能成为独角兽。
今年五月份起,有幸到华为云计算部门实习,半年的时间里了解了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不管其IaaS还是PasS服务,好像对我们用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通俗讲,云计算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技术,本质是管理调度大量的虚拟机,企业似乎不需要服务器了,只需要按需购买虚拟机,按需计费。为了让读者明白云计算IaaS层的功能,在这里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最初,我们为了喝水,需要自己打口井;我们为了用电,需要自己购置发电机,现在不用了,我们有自来水公司和国家电网,每个月只需要按需付费。云计算也是这样的,按需使用计算资源,我们不再需要购置电脑了,我们按需使用计算资源,按用量收费,这个模式有点像网吧。商业模式比喻成云网吧不为过,这只是个人上的使用,在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很多,如电信运营商NFV,数据中心等等,大幅降低设备投入成本,这些技术今后再专做文章讲解。
华为公司是一家结构成熟,但还在飞速发展的一家公司,全球的员工目前有十八万。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华为手机之外,华为在通信、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布局了新能源、大数据、VR等新新产业,一万名的博士为技术的领先提供了保障,个人更喜欢将华为看成一家全球化的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通信公司,去年超过60%的收入来自海外,这个比例与体量是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实习所在的云操作系统部门,成立两年多的时间,主要基于开源项目做商用版本的云操作系统,目前有几百人的研发规模,今年校招又招了不少Fresh进来,云成为公司的三大战略之一,另外两大战略是管道战略和终端。
讲下在华为实习的具体感受,华为很重视新员工的培养。每个实习生都配备了导师,制定了学习计划。进公司的第一个月基本处于学习阶段,每天都有老司机带我们开(pei)车(xun),导师和各位同事都很nice,对于所问,一般都是倾囊解答,第一次看到代码时还是受到了惊吓,代码的写法、规范程度令人抓狂。询问了在ATMN实习的同学,也对各自公司的代码有所吐槽。大公司的代码未必规范,这是之前没想到的,这也成为大公司项目无法开源的原因之一。在和无线部门出差的专家聊天时,抛出了一个没想到事实,最烂的代码是公司最赚钱的代码,其他公司也是如此。对于已经很可靠的烂代码,重构的代价已经超出其稳定的需求。
对于2016IT公司加班排行榜中没有华为,众人表示不服,并称华为同胞7乘以24小时服务于公司。这个梗虽然很夸张,但还是讲出华为人为工作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与经历,员工的高收入也绝对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尽管加班不可避免,但公司的调休非常人性,每一次周末加班都能得到调休,大公司大多没做到这一点。公司鼓励持续改进,对不合理的地方说不,大多情况能得到改进。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待遇从不是问题。
华为相对其他公司有许多优势,也存在一些能看到的弱点。公司的流程是改进过的IPD流程,厚重的流程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要绝对可靠,流程保证了大家工作中不犯错,但也一定程度限定了普通部门的创新能力。在IPD流程下的华为,进步往往是改进性进步,而不是颠覆式创新。就像华为可以做出性能更强的手机处理器,却不太可能第一款全面屏量产的手机(小米MIX),因为步子大了,犯错的概率变大,华为犯错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在颠覆式创新上比较保守,但华为一旦跟进,超越前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就像之前通信专利超越爱立信,交换机领域击败思科是一个套路。
我们回顾过去、分析现状、同时也展望未来。2016这一年在科技界的大事莫过于AlphaGo击败围棋大师李世石了,这代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度,我们关注的不是围棋对战本身,而是科技界背后的影响。AlphaGo取得胜利,使其“学习”了数千盘围棋大师的棋局,又自己不断地对弈,算法相对之前并有革命性的变化,是数据量大幅增加。可以说开启了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时代。
另外最近炒的沸沸扬扬的事件,华为战胜了高通,拿下了5G信道的编码方案。我们关注点也不在事件本身,而是5G时代的到来。可能有人会说,4G已经够快了,5G给我们会带来什么好处呢?晚上没关流量,房子一夜之间就被移动公司抵押流量费了。5G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物联网重新站到时代的舞台,迎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将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物联网设备主要依赖蓝牙和WIFI,极大地限制了数据传输,而5G能解决这一瓶颈,实现了硬件大规模地网络接入,大胆猜测国内三大运营商将迎来新一轮的收入增长。
目前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困难的,没有互联网公司掌握的大量数据。5G时代的万物互联,将深刻影响传统公司、行业的变革,几年后年后,物联网创业公司将如雨后春笋,爆发性增长,不乏独角兽的诞生,甚至是新一代的BAT,各个行业利用物联网收集拥有大数据之后,便可数据分析、挖掘,同时带动云计算、云存储行业的发展,重要的是数据做机器学习,实现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将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面临转行或失业,这不是夸大其词,也不是危言耸听。
人工智能的实现,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变革,变革程度会超越之前任何一次工业革命。从目前机器将人从手工劳动解放出来过渡到将人的智力解放出来。机器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替代医师疾病诊断与治疗、替代律师完成案件的分析判定等工作,实现比人更高的准确率、更快的速度。在人工智能革命中存活下来的传统公司,都将进化为IT公司,或者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这些传统行业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前电脑在各个公司的普及程度一样。人类能做的就是对机器发号施令,尽管机器可以完成人脑力劳动完成的事物,但机器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