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最令她引以为豪的是每年都能拿到国家奖学金,成绩在班级数一数二的,更有厉害的是,她考取了很多证书,教师资格证、会计、计算机等。
昨天,她来问我:”老师,我要不要考取研究生?“
对于这种问题,我是很难回答的。我反问:”你考取研究生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竞争力“,她得意给我说道。
”那你将来想做什么呢?“我又问道。
”我想做的事情挺多的,我觉得教师、人事、外贸、行政都可以做,但现在不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想进一步深造。“她说。
做老师久了,很容易发现有一类像小A这样的学生: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要做什么,他们没有清晰职业生涯规划,但他们懂得只要认真学习了,就一定有好回报。于是,他们参加学生会,进社团、努力在期末考出一个好成绩,拿到奖学金,再之后就是,先不管什么证书,能去考就考。他们相信,技多不压身的道理。但是,这样做就用了吗?
我并不是说努力学习没有用,我只是想说,努力学习有用是要有前提的,那就是要有目标的指引。否则你的努力就像没有航向的小船,漂浮在茫茫大海中。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只在某些领域有所优势,你学的知识越全,你就越缺乏知识的深度,这种不专注,只能使你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没有任何的议价能力。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思维误区:永远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句话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多人往往做不到,比如说,很多同学都知道,最好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外乎读英语原著,但是,我们情愿花时间去大量做题,考试,也不愿意在原著上努力。
我们有多少同学,能在某一个自己兴趣的、有优势的领域长足发展和深研,而不是被自己的浮躁、急功近利所中断?
2
两年前,我院团委学生会竞选换届,有两个同学,必须要淘汰一个,最终我们选择了留下小B,而不是小C。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说能力,明显小C能力更出众,小B能力与之相比,差太多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之所以更喜欢小B,那是因为小B更懂得分享。后来也正如我所预测的,小B在团学中表现,深受我们的喜欢。
懂得分享的人,知识提升更快。
很多同学,总是以为知识的提升是学习,于是很勤奋地学习:背了大量的单词、做了大量的习题,可是为什么你的专四还是过不了呢?
这是因为你不懂的分享,或者说你不能做有效的输出。你虽然背了大量的单词、也做了大量的习题,但你不会根据不同场景使用你学到的知识。成甲在《好好学习》书中提到,以教为学的提升知识的方法:你所掌握的知识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场景,那么你才能掌握这个知识,否则,这个知识对你来说只是信息。如何掌握,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以教为学”,你把一个知识点学到并且能教给你的伙伴,也就是懂得把你学到的知识,分享出去,你在分享的过程中,就是你进步的时候。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思维误区:知识的提升不是在学习中,而是在分享中。
就拿我来说,有个同学对我说,飞哥,你这样天天写文章累吗?我对他说很累,我也曾N次想放弃,但是我在今天仍然坚持下来了。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不是说我的意志力有多么坚定,而是我认为,我把我学到的知识,能以文字的方式加以整理,并且分享给你们,其实这也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自己进步的过程。
3
在学生会,有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类你交代他做一件事,他能很快,而且很完美的帮你完成。另外一类呢,他可能也做的很认真,但是他做完一件事,你仍然需要给他在后面擦屁股。
你要是问他为什么做成这样,他会对你说:“老师,好像你之前没告诉过我要这样做。”
我承认我是没告诉过你具体要怎么做,但作为我,我也没有告知你具体怎么做的义务。
这类学生,在做事上,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思维,而不是主动性思维。被动思维永远等别人吩咐去做事,而主动性思维的人,是主动寻找问题加以解决的。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思维误区:别人没告诉过我怎么做。
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在接受一个任务时,他会把所有的细节都了解情况,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反馈,而不是出了结果后,才告诉你:你没有告诉我怎么做。
这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主动思维模式,一种被动思维模式。
在学习上, 主动思维模式的人,是学习知识之前,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所以,他们更愿意在课前进行预习,把不懂的知识点一个个记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这些自己不懂的知识点。
当然,学生还有很多思维误区,今天暂且介绍这三种,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补充,希望能帮到大家。
近期热文: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今天是日更第11天。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