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愁乡忆。特别是对西冶村上了年纪的老友们而言。
在流传了数百年,直至上世纪50、60年代依然热闹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五行转妆”,绝对是当地人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乡愁记忆……
今天下午,东冶镇西冶村锣鼓喧天,唢呐阵阵,人海如潮,争相观看中断几十多年的民间艺术表演——五行转妆。
随着开道的乐队鼓乐齐鸣,.小娃娃扮成的人物悬于几米高的高空,保持着直立的状态。由底座的人推着,几个转妆连续的连成表演方队,一个接一个向我们走来,孙悟空、唐僧、白素贞……戏中的人物一一亮相,两个真假难辨的孙悟空,挥剑做法的白素贞和小青.....
真假美猴王
白蛇传
道边密密匝匝的人群忍不住围观评点,“这是道具娃娃吧?”而当表演队走近一看,才猛地发现扮成各种造型的娃娃不仅架立在高台上,尽然还能在高空中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拿着道具的宝剑和观众挥手,有的还翻筋斗,有的则是在嬉戏玩闹......
准备中
一架转妆,一台场景,一出戏。
变化多端的高空表演令观者提心吊胆,而小演员们却不慌不忙,安然自得。 这难免让人想到前些日子很火的《小戏骨》,一个个孩子专注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
五行转妆是流传在西冶一带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曾被誉为华北一绝。创始人张祖民第十三代孙及传人张吉明,更是心灵手巧,利用祖传的泥塑技术和风力、水力和杠杆原理,将转妆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妆上的作品有“二龙戏珠”、“犀牛望月”、“小鬼推磨”、“九龙飞天”、“大闹天空”等。
曾有诗赞:
踩祥云绕转妆千姿万象,
孙悟空翻筋斗栩栩如生;
火焰山闹荒汗红光千丈,
牛魔王遇大圣九死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五行转妆得到长足发展,继承人张凤岗师兄弟们大胆创新,在妆上增加了石磨、水车等带动妆上人物、动物、鸟类进行有规律表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古装剧《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红楼梦》以及歌剧《白毛女》、《红灯记》等,打造了古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冶《五行转装成为晋东南及豫北地区独一无二的转妆文化,每逢三月十五传统庙会的祭祀活动,阳城南半县以及河南济源、沁阳、博爱、温县、孟县等地都派乐队参加表演和观赏。
转妆来自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洋溢着人们乐观爽直的气质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