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一部小说应当像一条满是陌生人的街道。”
短短数十页,已经能感受到作家心中的绝望。战争让各个阶级的人陷入逃亡,无论贫穷富有。佩里冈夫人得知已无食物可购买时,一反常态,大声责骂分发食物的孩子,宽容逝去,暴露赤裸灵魂,但这是恶吗?避难之时,仍有人愿意让出房屋,可转眼便为火车座位争吵不休。舍弃孩子,还是用生命保护孩子,小说用道德的对比震动人心。或许作者也曾是那逃亡中的一员,生活在冷漠之中,便对无法舍弃的人性产生矛盾和质疑。诸如查尔斯类的,他们恐惧死亡,或许并非害怕自己死去,而是畏惧置身于死亡的气息。
2014年11月21日
《六月风暴》
大火突袭,人们落荒而逃。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老人、妇女、小孩;此时的他们成为了同样的人,而非生来高贵或低贱。
人的本性不是很好,溃败更是让所有的恶都醒了过来。大火在追逐着他们,吞噬着他们,基督徒的良知并未阻止他们于苦难中催发人性的恶。
佩里冈夫人,往常是仁慈的,却在战乱中救出了孩子和金钱,唯独忘了公公。科尔特作家,查尔斯,过着大资产阶级奢靡的生活,因周围人的“不文明”而对他们表示嫌恶。前者最后的要求是一席安眠,后者则是不文明得偷走了新婚夫妇的汽油而逃。
读完文章。有一些疑问。如,作者为什么将初生的儿童列为不愿拥有光明,甚至最后残忍杀害神父。若是作者本是悲观思想,为什么又让历经磨难的米肖夫妇最后的结局是彼此相偎。
内米洛夫斯基,她在这场大火中,在这场大火中不慌不忙地注视着四方流窜的人群,嘲笑丢弃了良知的他们。但骤然间,她会不会想起自己其实和他们是同样的人,同样在战火中遭受磨难的人。
201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