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汉本2班 杨镛荃 1378855164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都是小时候起就已经耳熟能详的话语,当时还觉得极其拗口,直到长大才慢慢了解其中的深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在这期间,孔子不但在各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同时也了解到了各国的时政。留下了“苛政猛于虎”的语篇。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此书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反应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有二十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齐论》,现在同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有教无类”,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在后世儒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孔子逐渐被神化。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一本著作能够传承千年并且久经不衰让无数人研读,足以证明其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逐渐成为自己的为人准则,都说当你觉得一本书影响了你,那就是你读书少了的表现,但是赵晋说“半本论语治天下”,宰相之人会那么愚笨吗?《论语》中有许多道德标准其实都可以沿用至今,行为准则也有了一定规范,是除了统治者以外能够凭借话语制定行为准则的著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岂不是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相结合。《论语》在我看来是枯燥的,能够背诵的无非是从小学到现在要求背诵的句子,但是就是这些少得令我害羞的句子,却在潜移默化教会我许多道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小时候听到这句话是蒙的,不知道为何如此定义君子和小人。长大后才知道在《论语》中,定义君子的话是何其多,都在向人们阐述如何作为一位君子,提供可行的行事准则。印象很深的还有“句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都为刚懂一些古文的我提供了如何做一位好人的准则。
经典伴我成长伴我同行,好书万千不如准则一条。从学生的准则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回顾初中高中生活,学霸不都是课上学习课下还去温习的吗?基础良好,如同地基扎实的高楼,但是年幼的我几乎不会去复习,直到懂得了方法时却才知道小学的课本中就已经提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想着和小朋友在一起能学到什么?后来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接触的一些东西也是我不曾接触活的,生活中充满了问题,能给你解惑的人可以是各色各样的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贯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后,向别人提问也变得没有那么困难了。放不下的身段你可以用古之圣贤的话来慰藉自己。熟读论语的人可以做到谦谦君子的样子,履行论语的人则翩翩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