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记得有首歌: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三月三,在当地,则有赶会的风俗。赶会,则是赶庙会,山会等的统称。
像我们老家,属于平原地区,赶会,则类似于赶集,只不过是规模大点,持续时间长点。
而在烟台,赶会,更多的是庙会,山会。
今天,应吴姐之邀,去她的老家赶山会。据说她们村的山会已有好多年的传统了,特别热闹。
一大早,吴姐帅气的儿子开车来接我了,吴姐和姐夫打扮的焕然一新,姐夫还特意理了发,换上了刚买的春装,像个帅小伙,我打趣他说不像是会回丈母娘家的老姑爷,像是刚上门的新女婿。
吴姐的老家在距离这儿50多公里,好在现在都修了路,山路虽然七拐八绕,还是比较好走的。
满眼看去,山上的树都还没返青,只有路边的迎春花迎风微笑,黄灿灿的耀眼。吴姐看着山路感慨当年没有修路也没有车的时候,回趟娘家就要经历一次磨难。
如今好了,开着车四十多分钟就到村口了。老远就听见锣鼓声响。这里的山会因为有又各村的秧歌队而闻名。
上午是方圆十里八村的秧歌队表演,下午是请的吕剧团唱戏。
我们去先去吴姐家跟她父母打了个招呼,她老父亲已经去赶会了,老母亲赶忙撵着我们去会上,怕晚了看不到了。
这个村子显然不小,中心建了一个广场,现在已经围满了人,两条东西南北主街上也站满了人,两旁设了许多摊位,类似于农村赶大集的那种。
各村的秧歌队从先从南北街上走过来,最后在广场上汇演。广场上早就搭好了戏台子。两旁还设了两块LED屏,滚动播出着赞助商的名字。
我们先在集市上转了一圈,后又跟着来到广场上。那些大妈们身穿各种红色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在舞台上自如的舞者,跳着。可能天气太热,又或许是腮红的缘故,每个人脸上都红红的。看得人兴高采烈,跳的人反而中规中矩,很少有人露出笑容,可能觉得这是件严肃的事吧。
有人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吃的,还不到11点,已经有人在烧烤摊旁边吃起了肉串,喝起了啤酒。
我对台上的大妈们不感兴趣,反而对台下的锣鼓家伙有浓厚的兴趣。最惹眼的是几个大爷围坐的那面大鼓。直径约有一米,一个大叔告诉我这还不是最大的,最大那面是一米二的,今天没来。鼓面是用水牛皮做的,我围着那面鼓转了好几圈,愣没发现鼓槌,我是想着敲敲那鼓,没有鼓槌,也没好意思问。
鼓的旁边有个箱子,里面放着各种大小的铜锣,其中一个还裂了口子,肯定是敲坏的,这人力道也够可以的。很想拿出来过过瘾,可惜不认识人家,也不好造次,有些遗憾。
在广场逗留了一会儿,吴姐的父亲就来招呼我们回家吃饭,说下午有唱戏的,吃完饭好来听戏。
吕剧,属于山东的地方戏吧,老百姓都爱听。每到过年,村里都爱请些吕剧班子来唱几天。
我不大爱听唱戏的,正好吴姐儿子也要赶着回去上班,吃过饭,我们就打算回去了。
老人家大包小包的给装了许多东西,让我觉得很过意不去。老人还热情地邀约:明年再来听戏,唱的的可好了。
我心里却对那鼓念念不忘,明年也许有机会可以敲一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