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私校与公校这个话题,恐怕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看法和评论。每个家庭、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没有一概而论公校好还是私校好的结论。在此记录下我们自己从公校转到私校的心路与体验历程。
2014年初,我们刚到温哥华的时候,大儿5岁多一点,小儿2岁多。在北京的时候,我和老公一直不赞成给孩子报什么英语班之类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孩子这么小,只要有合适的语言环境,英语不会有问题。我反倒希望孩子多学学汉语)。大儿在北京上的幼儿园是小区里普通的幼儿园(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离家近是我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刚到温哥华的时候,俩娃的语言交流都不行,处于开不了口的状态。我们也没有让孩子上私校的想法(因为语言不过关,私校没有ELL课程,没有选择,所以一点也没纠结)。我们选择安家地点的标准首先是大人喜欢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其次才是学校(孩子才上Kindergarten,学校的差别不至于大到哪里去)。在一所还不错的公校附近(就不错的标准,每个人也不一样,在我看来,全省八百多所学校中排名前一百就不错了),我们先安了家,大儿也顺利地上了这所公校,离家步行5分钟的距离。
全校从K到7年级,学生人数四百多一点(在温哥华算多的了)。我们去的时候,中国孩子全校不超过二十个。(两年后我们走的时候,这个数字得翻了一倍吧)。
对于这所学校和老师,说实在话,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一年三个学期,正式的家校沟通大概是两到三次,平时有什么事情就是接送孩子的时候与老师聊几句。大儿属于比较淘气的男孩儿,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中上了几年幼儿园,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很负面的印象。刚到温哥华的时候,他很害怕学校,再加上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最初的几个月比较痛苦。但是很快,孩子就喜欢去学校了。这得归功于北美活泼、开放的班级氛围。不幸的是,接下来我们就遭遇了2014年六月份那场全省范围旷日持久的教师罢工。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感觉不过就是早放了两周的假而已,可是到了9月份,还没有开课。新闻上整天吵吵闹闹的说这事,我当时真的第一次体会到了所谓民主的“坏处”。
心动不如行动,我开始调查我家附近的(车程十分钟之内吧)私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岸的两所在华人圈子家喻户晓的私校(碰到的华人孩子,只要是上私校的,几乎无一例外是这两所中的一所),另外还有两所排名非常好的教会学校和华德福学校都离我家很近。然而骨感的事实是,在九月初的时候所有的私校都已经满员,只能报名第二年的了。
罢工总算在九月过了三周之后结束,工会与政府达成了为期五年的协议。也就是说,五年之内不会有罢工了。我心里算是先松了一口气。孩子上学适应的很好,交了好多好朋友,放学了就在操场上一起玩儿,很开心。语言进步也非常迅速,一年的时间,就出了ELL,与当地的孩子一起上英文课(Language Art)。
关于私校的咨询,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我的经历基本上是:如果咨询的是公校的孩子和家长,普遍会说公校好:比如公校孩子接触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同伴,也就是真实的世界,而私校的孩子仅仅接触了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有一些脱离现实;再比如说,公校的老师普遍不push孩子学习,而私校孩子学习是学校push的结果,所以到了大学之后,来自私校的孩子不如来自公校的孩子有潜力;还有一种说法不知真假,说大学在录取的时候,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公校的孩子等等;又咨询了一些私校的家长,褒贬不一,其中一个负面情况是有位华人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到私校之后,在物质上更攀比了。也有家长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国内一直上国际学校),高中来温哥华之后,感觉学校教的太浅,“吃不饱”,于是去了私校的。我特地询问了一下关于物质攀比的问题,她的体会是孩子一点都没有这种情况,学校也有意避免这种情况,只是有些家长会这样,她感觉不太舒服。总而言之,没有特别的结论。我感觉可能是因为华人家长很重视学习,所以纷纷把孩子送私校去。就我当时在公校的愉快经历以及对私校只言片语的了解而言,好像还没想要将孩子送去。毕竟,家门口这所学校可以上到7年级,多省心啊!
孩子二年级的时候,足球俱乐部一起踢球的一个西人孩子也住在我们小镇上,却在前文所提的那两所著名私校中的一所就学,而他的父母都上班(很多收入较高的西人家庭都只有男方上班)。出于好奇,我与孩子的父母聊了很多,想了解他们作为工薪一族,为什么不惜重金,舍近求远送两个孩子上这所私校。孩子爸爸说的理由大致如下:一是在之前的公校,班上有三四个”trouble”的孩子占据了老师大部分的精力,导致老师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孩子身上;自己的孩子到了这所私校之后,感觉老师的投入度很高,比如他提到老师写给孩子写的成绩单“reportcard”,公校与私校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再比如,他觉得这所私校很棒的一点是,很注重孩子的演讲能力,写作能力,他的孩子上私校两年,进步非常大;我又问他,有必要这么小上私校吗?他说自己是在英国长大的,在高中的时候从公校转到私校,他自己的感觉是要是早上就好了。不过这位爸爸跟我吐槽了两件事:一是有的家庭实在有钱,他的儿子回家跟他说班上谁谁家里如何酷,有游艇什么什么的,让他感觉有些复杂;此外,这么小的孩子上学就已经学得挺多了,回到家之后,很多家长还另外找作业让孩子做到很晚。(我猜是中国家长...)。另外他告诉我,这所私校三年级是in-take year,也就是我们说的“扩招”年,多招一个班20个孩子,否则就得有孩子走,才能进。
我又与大儿在公校的老师聊了一次,就这个问题听取她的意见。这位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非常受孩子爱戴的老师,对于我家孩子,她的意见是:在家庭经济情况许可的前提下,让孩子去上私校。她说到了高中,在公校里,一个老师负责三十多个孩子,根本顾不过来。不过她建议我们可以等孩子上高中再去私校即可,她感觉小学区别不大。
这次,我动心了。与老公商量了一下,想让大儿先去试试。小儿开学上Kindergarten,还是先报家门口的公校。如果大儿被录取了,先感受一下再说。之前在家里关于公校私校的讨论,大儿一直都有参与,关于为何想让他去私校试试,我们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了我们的想法。最后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大儿尽管很不舍得现在的学校和朋友,也同意了。
这里只是记录了我们重点考察的这所私校所得到的一些反馈,私校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在此不想以偏概全。另外,选择学校的时候,离家路途远近,交通便利情况也都不尽相同,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