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书店当然不是我的。我不过是它的一个会员。
周六、周日早晨八点到九点半,我准时到店里看书。赖书店开门迎客的经营理念,我可以任意地从书架上取书阅读。当然,塑封起来的书和杂志报纸不能打开翻阅。这当然有点小遗憾,不过,放眼整个书店,一架子一架子的书,足够我选出合意的慢慢阅读。也足够任何一个爱书的人择出自己喜欢的来读。能够做到这一点,老板择书的眼光无疑是厉害得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书世界里选出紧跟时间的脚步又有份量能被各种口味的读者愿意接受的书籍,老板得读掉多少书呢?或者,得研究多少书籍的介绍与推荐?
念书时,认为最好的工作就是在图书馆工作,可以无限自由地读书。直到如今,仍然觉得在图书馆工作是个幸福的好工作。书店的老板是不是因为做书店工作日日欢喜呢?
择书的眼光,自然与能力相关,但也和喜欢有关吧?
喜欢,能调动更多参与的力量,能支持着个体深入下去,能唤起坚持不懈的勇气。
在今天,实体书店的经营遇到更多的挑战。这么些年来,眼见着占据着市中心黄金位置的新华书店日渐萎缩,店里鲜有人迹,只余一架架的图书从早到晚寂寞地站在那里,心里便凄惶开来。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逛新华书店,那时,书架不是开放式能够由读者任意取阅的,但只要进了这里,贴着柜台的玻璃,一本一本地看那些书的封面,心里就特别满足。看了又看,取出口袋里很少的钱,郑重地买一本两本,偶尔买四五本时,感觉拥有了整个世界。有多少年,这里一直是心中的最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在极少去新华书店了,在我心里面,是不是早就和它告别过了?
幸好,还有知一书店,还可以安抚我的浮躁。
在这里阅读的状态甚至比在家里都好。认真、专注,效率甚至收获,都要强于在家阅读。书非借不能读也,诚然。
书店里有轻缓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是安抚着阅读中起伏不停的情绪。很平常的歌曲,在书店里听到,心魂俱松。一般的音乐,在别处再播放,即使在安静的家中,似乎都不如在书店里那般打动心灵。那些音乐,在书店里,与书中的文字,一起经营了一个世界,与真实的世界一窗之隔,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彼此又都完全独立,谁也不必担心打扰到对方。
自从识得知一,它已搬家三回,我自然不离不弃地跟着它走。书店里的人其实不多,但愿我的知一永远都在那里。
(2013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