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7 佳豫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解读论语第142天)
日经第447篇(乡党第十)
经典原文1: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会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会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
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在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这一段详细的描述了孔子在进国君的大堂之上的整个过程。
他需要过三道门,前门就是鞠躬如也;到了第二扇门经过国君的位置的时候,这种恭敬之心已经表现出来了;进入大殿的时好像屏气似不息一样,然后回到自己位置上面之后,恭恭敬敬的等待朝会的开始。
去过寺庙的同学都知道,寺庙里面也有三扇门,中间一扇大门,两边两侧各是一扇小门。
那我们进去的时候,其实要从右手这一侧进去,出来则从另一边出来,中间的门尽量不要进出。门槛也要一下子跨过去,不要踩在门槛上面进出。
中门是给住持走的,那是大德、尊者通行的地方。过去朝廷的门也是这样,天子或者国君从中门通行,为人臣子的应该避开立在中门,以表示恭敬天子和国君,恭敬主事者和领导人。
过去传统的房屋我们都能看到会有门坎,特别是徽州这个地方,保留的比较多,门坎越高,代表主人的地位越高。现在的建筑物很少见到门坎了。
去过园林的同学,都会看到,大户人家都会有好多个厅,都有三门,而且进门都有对应的高度的门坎,对着中门的地方都会有一把主位椅,两边各有两把宾客椅子。
我们现在的企业开会也是这样的,由于建筑格局不一样,门没有那么多了,不过也是一个主位,两排辅位。
摄齐升堂,普通话就是要准备去开会了,齐念zi,古人的衣服下段有一个边缘,因为古人穿的衣服都是比较长的袍子,像裙子一样拖在地上,那要上台阶,有长袍、长裙就不方便,容易绊倒,这一绊倒不就很失威仪。所以就要把自己的长袍边缘提起来,那把下面的边缘提起来就叫摄齐。
上朝的时候,会经过君主的那个位置,下朝同样还是要经过那个地方。
孔子说:事亡如事存,事死如事生,事位如事在。位置代表着国君,虽然空着,国君不在,也要把它当国君在一样去对待。
经典原文2: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这一章是记录孔子代表国君出使外国时候的礼容。
国君派使臣到外国出访,会授予使臣圭玉,这种玉是做为一种信物,代表国君本人。出访的国家的国君看到这种玉,也就知道你是代表国君来的。
古代有钦差大人拿着皇帝的令牌微服出访,见牌如见皇帝本人一样。
古人呈上东西或者递东西时,一般都是下人或者是等级比较低一阶的人去做的,同等级的人都会委派自己的随从去做,那他们都会稍微弯一下腰,再呈上,以示恭敬,孔子这里呢,也是表现得非常的恭敬谨慎。
私觌就是已经完成了使命,礼也献了,该谈的事也谈完了,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
这个时候有人约见,谈话就是非常轻松,非常愉快的,因为不是代表国君了,是私下的交流。
前面有讲:孔子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
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是什么场合显什么相。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