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儿童终究会说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又是如何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的呢?
关于儿童获得语言能力,有三种观点,一是学习论观点,二是先天论观点,三是交互作用观点。
1.学习论(或经验论)观点
学习理论家在他们的语言习得理论中,强调的是模仿与强化。其主要代表有斯金纳、班杜拉和巴普洛夫。
1.1.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说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父母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
所以婴儿期的咿呀语朝着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1]。
1.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仿说
婴儿和父母从事相互模仿的游戏,他们中的一个发出一种声音,另一个则以同样的声音愉快的回答,在这样的游戏中,婴儿不仅仅练习了语音,也练习了相互谈话这种方式,还获得了语义。
随着婴儿开始学会一个词或说出有意义的语音,他的父母也得以的重复这个声音。使其更容易理解[1]。
1.3.巴普洛夫:双信号系统学说
研究词如何代替具体事物而获得“信号的信号”功能,以及词与词之间如何形成相互联系的言语系统。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二,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三,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四,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1]。
1.4.对学习理论的评价
模仿和强化在早期语言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学习理论家在对句法发展的解释上仍然收获甚微。
研究者发现,父母是否给予儿童赞许,主要看儿童所讲的话是否真实,而不是语法是否正确;
同样,儿童也不是通过模仿成人言语而习得语法规则的,儿童最早说出的许多句子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而且儿童努力模仿成人言语时,会把语句压缩,以符合自己当前的语法能力水平[2]。
2.先天论观点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代表有乔姆斯基和斯洛宾。
2.1.乔姆斯基:语言习得装置(LAD)
所有人都有一种获得语言的先天倾向,这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获得语言的体系:语言材料输入-LAD加工输出-语言能力。
有三个事实支持这种理论:一是所有健康的儿童获得本民族的语言无须专门训练,二是没有任何动物可以获得与人类同等程度的语言;三是大脑的某些区域显然有特殊的语言机能区[1]。
2.2.斯洛宾:语言制造能力(LMC)
斯洛宾不同意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但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制造能力(LMC),一组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学习的认知和知觉能力。
2.3.对先天论观点的支持
(1)大脑专门化
脑是一个偏侧化器官,主要的语言中心在大脑左半球。如果一个语言区受到损害,就会导致失语症。
大脑左半球额叶附近的布洛卡区受到损伤,会隐形言语产生,但不会影响言语理解,相反,威尔尼克区受到损伤的,可能讲话很流利,但很难理解言语。
在新生儿第一天,言语声音已经引发婴儿大脑左半球较多的电活动,而音乐等其他非言语声音则引起大脑右半球较多的活动,在生命最初几天和几周,婴儿非常擅长辨别重要的语音差异。
有证据表明,新生儿的某些脑区结构对语言加工是敏感的,这些都表明,新生儿天生就有言语知觉[2]。
(2)敏感期假设
从出生到青春期,语言最容易习得,在这段时期,偏侧话的人类语言功能变得越来越专门化。
在童年早期学的第二言语的双语者来说,将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都会激活大脑的相同区域,但在青春期后学习的第二外语的双语音者来说,将两种语言刺激的是大脑不同的区域。
研究发现,儿童失语症常常不用特殊的治疗就能恢复失去的语言功能,而成人的失语症通常需要大量的治疗干预才能恢复一部分失去的语言技能[2]。
2.4.先天论存在的问题
其他物种幼崽如恒河猴等表现的相似的听觉辨别能力,这一事实不足以说明人类拥有独一无二的语言习得机制。
且先天论者没用说明LAD或LMC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忽视了儿童所在的语言环境的作用。
3.交互作用观点
语言发展是天性(生理结构和认知因素)和教养(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1.生物和认知因素的作用
全世界的儿童以同样的方式讲话,并在许多方面表现语言普遍性,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种属的成员,拥有许多共同的体验。
儿童从生理上准备好要获得语言,慢慢成熟的大脑可以让儿童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2]。
3.2.环境对语言发展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它在社交互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一些“狼孩”的事实说明,没有社交互动,所具备的先天能力也很难得以发挥和完善。
儿童如何能够说话,这个问题探究的是儿童会说话的原因,但是从原因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其获得语言的方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帮助儿童发展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
[2](美)Shaffer & Katherine Kipp 著 邹泓 译.发展心理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