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走亲戚时,谈起孩子。亲戚就打开了话匣子。亲戚的有两个孩子,老大上一年纪了,老二还不到一岁。说到老大时,自然就谈到孩子学习的事情,谈着谈着就谈到了老师,慢慢的就谈到辅导班的事,亲戚就抱怨起老师来,说“现在的老师都不好好教,课上不讲,让学生上辅导班再讲。”说到他家老二时,老二拉肚子发烧在医院输液,亲戚就抱怨医生不好好看病,刚上来先让输头孢,然后再输阿奇,其实就是为了让病人多住几天。当时在场的就有一个是教师,还有一个是医生。我注意到他们听完亲戚的话,没说什么,可是脸色不好看。亲戚可能只是发发牢骚,可是他没考虑到当时在场的人的职业,在场的那个教师和医生听到他说的,应该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不舒服。说话之前不思考,时间久了,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实际上说话也要三思而后说才行。生活中说话一定要走脑。然而生活中,有的人只顾图一时口舌之快,说话不思考,不管不顾,让听的人不舒服,甚至无意之中可能还会冒犯了别人。
台湾著名成功学家林道安曾说:“一个人不会说话,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对方需要听什么样的话;假如你能像一个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你就知道说话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考虑说话对象(听者)。能看透对方的心理可以说是言者的高要求。如若真能抓住对方心理,那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起码在说之前呢,在脑子里大体的想一下听者的职业、身份、年龄、性格,听者的亲疏关系、听者的心理等。对这些心中有数,说话的时候就会有所注意。说话不加思考,口不择言,常常说错话。说错了再弥补就不好办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请四个人来家里做客,其中的三个人都来了,还有一个人没来,等了很久还没来,这个人很着急就说:“该来的不来。”其中的一个听了,就感觉自己是不该来的,就走了。他一看走了一个就又说“不该走的走了”。剩下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他听了,也走了。留下的最后一个人,出于朋友的好心就说让他以后说话注意点,这个人一着急,说了句“我不是说的他。”结果最后一个人也气得走了。
本来好好的一场宴请,就因为说话不走脑,不注意听着的感受,结果不欢散。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出于无意得罪了别人,有的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仅要注意说话对象,还要注说话意场合。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话之前要在脑子里想一下是自己人场合还是外人场 合;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是庄重场合还是随便场合,是喜庆场合还是悲痛场合。
鲁迅的散文《立论》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故事中的第三个人被打就是说话不注意场合,在喜庆的场合说悲伤的话,这就是说话不思考的后果。
生活中,有时需要出表达出自己意见,这时也要选择一个好时机,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提意见的。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合理的意见,才能使人愉快地接受。否则,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就很会把握说话的时机,最终说服了太后。
有时你说的话观点正确 ,有见地有价值,但过于强硬的语调,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让人听了不舒服,在心里拒绝接受,达不到说话的目的。注意语调的强弱,语速,才能让言语达到效果。有人习惯说话高音,说话很硬,说起话来好像吵架,对于不熟悉的人说,听着心里感觉不舒服。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要想说话少犯错,说话不能口无遮拦,说话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