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东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连荔波县、榕江县,北靠黎平县,居都柳江中游,距省会贵阳450千米,距州府凯里252千米,距广西柳州280千米,桂林286千米,北海港600公里,面积3225平方千米。主要民族以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从江县常住人口为313887人。2020年,从江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3.7亿元,同比增长5.7%。同年11月,正式退出贫困县。
从江县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的高增乡小黄村,有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高增乡占里村,有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往洞乡增冲鼓楼。
从江县通高铁,高铁站下车,有班车往返县城,票价14元每人;大巴车停靠在县城中心偏北一点。但县城不大,所以并不影响往来。高铁站还有挺多专门拉客人的小巴、中巴车去往肇兴千户苗寨,加榜梯田,增冲看增冲鼓楼。我没有去,不晓得价格或者有没有什么套路在这里。估计没有套路,就是揽客挣钱吃饭而已。
旅游书一定会介绍肇兴千户苗寨,但是去过的人大多后悔:完全的商业化,几乎没有原生态的东西了,而且人多,消费略高。梯田,在贵州这个地无三分平的地方到处都有,只是地块大与小的区别。没有无人机在哪里看都差不多,拍照很难拍出大气势。
高增侗寨,我们是听去往县城的大巴司机师傅介绍的:从县城有班车往返,全天有班车,票价只要2元。高增这个侗寨,就是当地人生活的地方。去了以后,我很感慨,很感动。对于我来说:从江哪怕只看一个高增侗寨也能值回票价,对得起自己的时间。
所有的侗寨都会有自己的鼓楼,都会有风雨桥。高增这个地方有少个侗寨:上寨、中寨、下寨,所以你会看到三个鼓楼。样子大同小异,高低、层数会有不同,结构上也许会有不同:四角、六角、八角。这里的三个侗寨都差不多。
这个就是常见的鼓楼。 鼓楼对于侗寨来说,必不可少:是传统,是习俗,也是尊老的一个标志。
所有的鼓楼都是当地人自己集资修建,政府很少给钱。建筑的材料来自于捐献或者集资的钱购买。内部的几根立柱是原木,从山上取回来的时候,会努力经过有水的地方,或者有鱼的稻田。所过之处,凡是阻碍的东西都去除,而不予补偿;经过的稻田当人会是受伤的,但是对于稻田的主人来说:这是荣耀也是福气。
鼓楼的作用已经丧失很多。现在鼓楼虽然也是寨内民间的议事场所,但是这些事也只是限于民间的琐事:婚丧嫁娶一类的。政府的事会有村部一类的机构管理。 同时:鼓楼内也有张贴各种乡镇比赛的奖状; 这里依然是老人家聚集的地方,无论冬夏。我看主要男性在这里---估计是历史遗留的男尊女卑的影响。 鼓楼内中间有几条长凳曾环装,围绕中间排列。中间地面略低,是土地:这里就是火塘。
老人家们坐在这里,聊天,抽烟,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冬天就在地上中间火塘生火。
鼓楼四面通风,有窗框没有窗扇,所以一年四季都这样通风。鼓楼上部也是一层一层的分立状态:应该是为了通风,但是冬天的保暖不知怎么考虑。据老人家说:生了火就不冷了。
我们来到鼓楼时,里面围坐了七八个老人,靠墙边的长凳上躺着两位老爷子。我们怯怯的(不知道鼓楼对于他们的意义,不知是否介意我们看)靠近,征询:可不可以看看 的时候,老人家们笑脸相迎,招呼我们进来看,随便看,邀请我们坐下聊天,嘘寒问暖。仿佛是自己回到老家,见到多年不见的长辈们。老人家们几乎都能听懂普通话,也能说出让我们懂的话。而阿婆们则几乎都不会说,但是会听--和看电视有关吧
上图和下图中你找找,会看到 鼓! 这就是鼓楼的来源! 在过去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有事就敲鼓,相关人员听到鼓声就会来。 起到通知、报警等重要作用。
中间这几根原木,现在都不好找了吧~! 这么长,这么直,这么匀称。这么粗,得长多少年呀。 我开始以为是水泥柱,上手一模,感慨万千:树木给予我们温良,它们和它们身上的烟熏、灰尘似乎告诉我们这么多年发生过的故事。我环绕他们走过,逐一抚摸它们,逐一感受它们带给我的,我所能感知到的一切。
这座鼓楼 也只有三十多年。前身在大火中失去。
增冲鼓楼是最古老的一座鼓楼,有700年的历史。 可惜,我在这里得到了太多,所以并没有去看增冲的鼓楼。想来,那座鼓楼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该有着怎样的风采,蕴含了多少悲欢离合。
所有的鼓楼修建都没有施工图纸、设计图纸,都没有。只有几个老师傅,定点划线,指挥人来施工。所有的一切都在老师傅的脑子里。如果老师傅没有徒弟,那么当老师傅离世了,图纸也就带着了。现在,学修建鼓楼的年轻人几乎没有。 鼓楼内的龙~ 肯定是节庆使用的。还有很多芦笙等乐器。
侗家有斗牛的习俗,在某些节日中,会有斗牛比赛。比赛是以寨为单位进行。所以每个侗寨都会养一头或几头斗牛,据说一个斗牛值好几万元。有专门的人饲养、照顾。这些牛,个头不高,但是身体特别壮实,看着不协调的就是那四个细小的蹄子,总觉得支撑不了那个庞大的身躯。
拍这个图的时候,老伯在喂牛。这个老伯,每次只取几根草,用锤头把草根部砸几下再拨开牛的嘴唇,牛才吃下去。
我问老伯,老伯说: 草的根部比较硬,砸几下就软些,牛吃不费劲。这个牛是他喂大的,不给它放到嘴里它就不吃。 牛这样固定我还是第一次见---是不是牛太凶悍? 看着 这牛是够大够壮的。 这个牛棚的上面是戏台。很多年没人演戏,没人看戏。戏台只剩下名字了,里面堆满杂物,落满尘土。
看完这个鼓楼,出来继续前行的时候,遇到这个大姐,看起来大姐应该有60左右的年纪或者略小些。我不记得是怎样说起来:大姐就带我们去看她弟弟的家,使我们第一次进到了当地人的家里,看到了几十年的老屋,这个屋是大姐的奶奶年轻时候居住的房子。原来更大些,不知什么原因,去年拆掉了南面大约有15平米左右的一部分。看到至少三十年不变的样子。屋里一层居然还有脚踩的舂米的一套物件,使用起来还挺轻巧。房屋除了二楼的主要房子,其他都没有上锁。
在二层的阳台上,摆放着沙发、电视、风扇,水缸。最让我意外的是:电磁炉。居然都在使用电磁炉~! 墙上的贴画,一下把我拉回到我的少年时代,斑斑驳驳的样子,简直就是一段历史。
大姐一边领我们看,一边说:我弟弟一个人,也不在家,房子很乱,很脏。。。 当我们离开前道谢的时候,大姐说了一句话,让我再次感动。她说:不用谢,我也没什么东西可以给到你们。 我小时候,周围的人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身边是没有这样的人的,已经如恐龙般绝迹了。
上图中有一座房子正在修建:已经不是木板屋了,而是砖房。年轻人都不要住木板屋,没有砖房娶不到媳妇了。所以,大片的老屋在消失,崛起的都是钢筋丛林,温良被驱逐了。 砖房,道理一定是有的:防火呀、好看呀、耐久呀。。。但是我看着不锈钢的扶手、硕大的铁门完全没有感觉。我更喜欢,开门时那个吱扭声,走在楼梯上的木板嘎吱嘎吱的声音,走在地板上那微微的弹性和深深的回声。
那个小房子一样的东西,是水源! 当地人还是喜欢喝这里的水。这个水来自于地下,永不枯竭~ 据说:夏天的时候,水很清凉,而冬天这个水却是温热的。
水池中一定会有几条小鱼: 可以理解为习俗,图吉利;或者理解为:鱼在帮助检测水质。
每一个水池旁都会有喝水的用具。 旁边的两个圆柱形的石器叫石鼓。 它的作用是:水桶放在石鼓上,人担起来容易站立起来。这个传统应该有200年以上的历史。
我看着里面游动的鱼,不太敢喝这个水,后来还是勇敢的尝试了:水质不错,并没有什么异味。
相比于老年人,小孩子更加现代化。她们的普通话好极了。上了学的孩子也很大方,乐于和我们交流。右数第二个小姑娘是一年级的学生。她的表达非常好,非常准确。我们问如何能到梯田中的那个亭子。她说:顺着路向上走,有两条路,走右边的就到了。
等我们到那里一看,两条路几乎平行,远处才逐渐分开。顺着右边的路走了一会儿下了坡就到了。
可爱的、漂亮的小姑娘们,祝你们健康,顺利成长,看到更大的世界。拍照,我们只是征询小姑娘们的意见,没有看到他们的家长,所以也没法征询是否可以合影的意见。发出来 是因为小姑娘的可爱,如果冒犯到了小姑娘,我会立刻撤销图片,并道歉。
过去 和现在的冲突仍在继续,过去在退,现在在前进。 目之所及,木屋已经不多了~! 政府也在努力了,努力保护木屋的存在
深色的木板屋,灰黑的瓦,吊脚的房,在绿色田野中显得有点孤单和卑微。
梯田,看上去依然很美丽。 这是不是中国人独有 的智慧所造就的?! 在大山中,如何获取粮食呢? 梯田,应该是最合理的选择。这边的梯田多种水稻,稻田中养鱼。稻子收割的时候,稻花鱼也长大了。据说那个时候的稻花鱼非常肥美。吃新节(新米下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吃稻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