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李筱懿的作品——《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书中讲述的是26位女神的故事,她们在民国军政界、商学界最出色男子的呵护下,做了一辈子美人、才女,传奇。
这本书让我对之前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人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今天就先来聊一聊张幼仪。
360百科上这样介绍她: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简短数十字,怎能说清楚张幼仪传奇般的一生,然而我在李筱懿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这样的她:
世人都说是她高攀了他,其实她是下嫁。
她家世显赫,兄弟姐妹十二人。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至于他,不过是硖石首富徐申如的儿子,想拜梁启超为师,还要通过显贵的大舅子牵线搭桥。
可惜,所有的努力都无法让他爱她,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
不爱你,连看你一眼都懒得抬头。
婚后四年,他们相处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只有四个月,都是在他的假期。
空旷的院子里,他伸长了腿坐在椅子上读书,时而自言自语,时而颔首微笑,她在他旁边默默地缝补东西,心里期待和他说上一句话。可是,他宁愿招呼仆人,也不对她说半个字,那时的她年轻、胆怯,于是,更加沉默地咽下绝望。
她到法国马赛看他,他穿着黑大衣,围着白色的丝巾,虽然她从来没有见过他穿西装的样子,还是一眼就从人堆里认出了他。因为,“他是所有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她的心凉了一大截。
在国外.他总对她说“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她因晕眩而呕吐,他嫌弃不已:“你真是个乡下 土包子”;他冷酷地要求离婚,完全不顾她已经怀孕,她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他答:“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她在德国生下二儿子彼得,身边没有一个人照顾,他却追到柏林要求离婚,还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无爱之婚姻忍无可忍, 自由之偿还自由。”
放过那个不爱你的人,实际上也是放过你自己。
最终,她成全了他。
她在离婚协议上迅速签好字,眼神坦荡地递还给他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华丽的离婚分割线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有了鲜花与掌声。
她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借助四哥张公权的人脉关系使女子商业银行走出困境。
每天上午九点,她已经开始在办公室忙碌,下午五点家庭教师又上门为她补习。她特意把办公桌安排在最里面,方便对周遭的一切明察秋毫,甚至,她总是最迟离开办公室,因为生命如此繁忙与丰富。
曾经,她心底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系统学习过新派的知识,不能像他爱恋的女子那样既渊博又俏皮。如今,她立志为自己弥补这个遗憾。
离婚三年后,徐志摩再给陆小曼的信中再次提到这位“前妻”时,赞叹道:“一个由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两年来进步不小,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有通道。”
得到那个曾经无比嫌弃自己的男人的真心褒奖,是多么艰难的事啊。然而对于她来说,已经无所谓,因为她有更值得的事情去做,有更美好的人生等着她去体验。
聪慧如李筱懿,在文末说到,不是所有的好姑娘都能拥有好的婚姻。但是你永远拥有从一段不愉快婚姻中解脱的主动权,然后如张幼仪一般,重新为人生按下一个快进键。
我是余小鱼,最近在读李筱懿的作品,有好文我们一起分享,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