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突然发现,医院Y部门常规的部门会取消了,寻问原因,说,因为部门员工觉得会开的太晚,反应强烈,于是就把这个会议取消了。
问,那你们这个会议的内容就都取消了吗?每周的质管会如何安排?部门OKR如何做?……
第二天,我看见该主管在部门群里发消息,把OKR会议的时间调整了一下,其他的,就没有下文了。
举个例子,家里墙面发黑起泡,影响美观,你如何解决?是找个泥瓦工去重新刷一下墙,还是应该先思考一下,这个墙面为什么发黑起泡?可能是管道微渗漏、可能是屋顶漏水、可能这个屋子湿气太重又不通风……只有先找到导致墙面发黑的原因,把这个因素去除掉,才能重新刷墙,解决美观问题。否则,刷过的墙还会再次变黑,所有的花费都白白浪费了。
在美国,有个著名的“一条线一万美元”的故事。
斯坦门茨有一天被福特公司请去维修一台电机。因为电机损坏,导致整条汽车生产线都停止了,公司派了很多工程师都无能为力。斯坦门茨观察了电机半天,上上下下摸索许久。然后在一个位置上画了一条线说:“这里少了一圈线圈。”重新更换好线圈后,电机果然恢复运转。经理很高兴,问他需要多少维修费,斯坦门茨说:1万美元。
那是一百多年前,福特公司顶尖的工程师月薪工资才5美元。见经理面露难色,斯坦门茨写下一张账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画线,9999元。
结果,总裁福特先生不仅同意支付费用,还高薪聘请了斯坦门茨。其实,每个工程师都知道电机需要20圈线圈,但只有斯坦门茨知道哪里少了一圈。这里我们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假,故事就是故事,我们只看它带来的启发。
管理学上有一个吉德林法则(Jidelim Law),是由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来的,其内容是: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把问题清楚地写下来,就已经解决一半。
“吉德林法则”表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你说,其实我也在解决问题。可是,为什么你却不是那个成功解决的人呢?成功的前提是看清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来具体实施了。
爱因斯坦说:“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发现问题才更具有实质意义。”在这里,发现问题就是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我们习惯一遇到问题就忙碌起来,想办法尽快解决,但却舍不得拿出一刻钟静静的思考,要知道,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理的行动。
所以,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最先行动的人,而是最快发现问题关键点的人。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遇到问题是常态,如果我们养成习惯,把着眼点放在寻找问题的根源上,遇到问题后,首先是分析问题,然后再采用适合的方法逐一解决。只有这样,问题解决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这个主管,一定不了解管理学的“吉德林法则”,我决定,找个时间和他好好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