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阅读观点类的书籍之后,仿佛有很多收获,也会有很多感触。至少那些观点你或者会接受、或者会反驳。
但在阅读一些杂文、散文等“知”类文章之后,原本想写些感想,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自己的思维仿佛被吸附在作者的表述上无法延展。
比如我在读《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本书,作者说到悬疑类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他说:“一类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一类是无限风光在途中。”短短两句,描述了两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更精彩的还在于对这两种分类的进一步解释。作者这样写道:“险峰派的故事,千回百折,万流朝宗,吊胃口地方就在最后的谜底”。
“途中派的文学,犹如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妙处在路边的野花、脚下的溪流、荒郊鸡毛店中厨娘,至于此行最后投向何处,又是否会哈儿并不十分重要。”
我在这一段的旁边,用铅笔写了两句话:两类:一类为结果派,重点归结于最后的真相。一类为过程派,注重过程。
写完之后,越看越不舒服,感觉把好端端的精神粮食变成了垃圾,十分粗俗可憎,立刻擦了去,却再也写不出其他。
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描述“愤青小说”(我自拟的概念):“作者像找茬打架的魂灵,游荡在书里的每一页,到处寻找最刻薄的话,逮谁骂谁,见什么灭什么。作者犹如拖着一麻袋板砖上街,见到橱窗不管三七二十一,砸了再说,砸的对错不论,那种谁都不吝的姿势还挺有种”。
我实在也想不出读完之后写些什么,把一本小说形象的写成愤青,好像几帧慢放的特写镜头:纹身青年叼着烟、手拿板砖,与你擦肩而过。
作者用画面定义了内容。
后来我想,大概我达不到作者的高度,我只需要先去看。就像一个功夫小白,看到武林高手眼花缭乱的招式,先观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