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PEST模型、SPSS、R语言、5W2H、爬虫抓取、SAS、Python等一切“高深莫测”的内容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各位请放心阅读。
一提到数据分析,总能听到看到上面这些牛X闪闪的词汇,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不敢靠近。实际上,这些东西太过于专业和学术,以致于大多数产品经理在实际产品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至少入门时暂用不到),所以本文将从普遍、实用、落地的角度,总结分享自己现阶段对数据分析和数据埋点的理解。
文章总体逻辑:
① 掌握数据分析工作中常用的名词和概念;
② 将这些名词和概念用逻辑串起来。
名词1: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定义不少,其中最适合产品人的定义应该是:
数据分析是有目的地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研究数据,提炼有价值信息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有:「有目的」「收集」「整理、加工和研究」「有价值信息」
关键词①:有目的——为什么要做数据分析?
于产品:挖掘需求、验证产品、科学迭代
于运营:提高留存、促进活跃、减少流失
于市场:渠道评估、拉新优化、权责清晰
关键词②③④暂且放一放,因为在解释这几个关键词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名词概念,它们是知识基础。
名词2-7:
PV:page view,页面浏览量;
UV:user view ,页面访问独立用户数;
新增:新增用户(准确来说,移动端埋点统计到的是新增的“设备”);
留存:次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分别表示当天新增用户在第二天/第七天/第三十天还有多少人在使用(可以具体定义到某一事件);
活跃:DAU(daily activited users)日活跃用户;MAU(monthly activited users)月活跃用户;
渠道:用户来源,例如用户访问来源是百度搜索、微信活动或者App下载平台是应用宝、豌豆荚;
名词8:事件
事件指用户的行为或操作,例如启动App、搜索商品、浏览详情、提交订单、支付;
“事件”应该算是数据分析里最重要的概念和元素了,它是其它一切的基础。
名词9:漏斗模型/漏斗
漏斗是用事件组合成的一系列用户操作过程;
使用漏斗模型可以分析出每一步的转化和流失情况;
名词10-11:转化率、流失率
通俗点讲,转化率是指后面事件的次数/人数占前面事件次数/人数的百分比;
例如100名用户浏览商品详情,15人下单,那这一步的转化率就是15%;流失率反之,为75%。
名词12:用户路径
用户进入产品后,各事件触发的先后次序;
名词13:用户画像
用户的更多信息,例如性别、年龄、职业等;
名词14:用户分群
将用户归类;分群原理:基于事件;
名词14:A/B测试
同一需求或目标用不用方式实现,看哪种方案效果好;
逻辑串联:
事件怎么来——埋点
埋点分为后端埋点和前端埋点,事件对应的前端埋点是指在UI层埋下标记,当用户触发后会进行记录。
数据分析是有目的地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研究数据,提炼有价值信息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②「收集」对应的是埋点;关键词③「整理、加工和研究」对应的是漏斗模型、转化流失率、用户分群等方式;关键词④「有价值信息」对应的就是拿到可验证指导产品设计的结论。
未完待续(最近开始忙了,留坑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