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凌晨两点。
我喜欢这个时间段。万籁俱静,思绪万千。
此刻,除了电脑前微弱的光,周围一片漆黑。别说是“红袖添香”的温存惬意,屋里连个能说话的都没有。除了指间慢慢燃尽的香烟,我再也找不到什么有温度的东西了。
生活艰难,写作亦是悲催。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里怀揣了一颗“作家”梦;也许是年少轻狂,也许是年少无知,总觉得日后自己能靠一支笔,横扫文坛,际会天下英雄。于是,我拼命得写,从课桌文化,到网络小说,再到微信微博。所有能想到的媒体平台,都一并试过。
可是,正应了那句老话:梦想和现实始终有差距。
我的文章,除了可以班级传阅以外,再无人问津。可我依然偏执而疯狂得写着,喋喋不休的描述着自己幻想的世界。
不过要感谢我跳跃的思维,这并不是件空穴来风的事;如果不是自己脑洞足够大,可能也不会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闪过一个足以让自己震惊的想法,以至于半夜爬起,娓娓道来。
关于写作,我觉得是个人都会。很简单,就是用自己国家的文字,去描绘点有思想的东西。传统的是学院派,奇幻的是后现代,仅此而已。并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困难重重。可就我现在的理解,他们所说得困难,也许只是要符合大众的口味;毕竟在这个市场经济操控的世界里,读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于是,漫天遍地的鸡汤,反鸡汤,干货技术贴充溢着各个媒体平台。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文章确实可读性强,看完也会深受教育。它就像幼时的儿童读物一般,让你明白一些道理,让你掌握一些技能,让你知道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
然而,我并不喜欢。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用别人的例子来教育自己?!这点,我从小都想不明白,但是不得不遵从。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你明知道他偷鸡摸狗,可是就因为成绩的差距,你永远都是被指责的那个。于是,高考我放弃了喜欢的中文专业,听取了父母的建议,学了会计。不过还是感谢这四年里储备的会计知识,起码让我不至于因为写作挣不到钱,而饿死。
前段时间跟一个编辑聊天,她说这个年头,生活节奏那么快,加上网络信息传播那么发达,谁能沉下心来看一篇冗长的小说(或者散文)?你不去推销自己,不去做点符合大众口味的快餐文化,怎么能有粉丝,怎么能保证阅读量?
说得句句在理,听得我阵阵发慌。
我记得最初玩豆瓣的时候,有个社区就叫做:我写的小说没人看。里面不乏佳作,可是就是没什么阅读量。正如项羽说过的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有时候,我也会仔细想想,写得东西没人看,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凉?
曾经一度很喜欢卡夫卡,喜欢他的《城堡》,他的《变形记》,更喜欢他的《饥饿艺术家》。为什么喜欢,因为看不懂。然而越是看不懂,越是喜欢,这样才显示自己高深叵测,有内涵。后来喜欢小四,韩寒。因为他们都在抒发少年时分的情感,戏谑也好没,悲伤也罢,都是我们这种十七八岁人的生活感悟。
可唯独,没想过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像是一个立志成为武林盟主的人,阅尽天下武功秘籍,却唯独没找到自己适合修炼的。
每每被拒稿的时候,总拿“艺术家都是饥饿的”这样的空话来勉励自己,总觉得编辑都是弱智,读者都是白痴,只有自己写得东西,才是真正的纯文学。只恨没有伯乐,来给个诺贝尔奖提名。
殊不知,成功纯属偶然,失败才是必然。
有那么一天,豁然觉得,自己绕了一大圈,写了那么多,无非就是在述说自己想述说的东西而已。即使无人问津,可自己却收获了一份宣泄感情后的成就感。写作本身就是一件走心的事,不管是哗众取宠,还是曲高和寡,每个作者,总是在描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是大众和小众罢了,仿佛南北方的豆腐脑,有人喜欢酱油辣椒,蒜泥葱沫,那必然就有人喜欢简单的白糖。
我只能说: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这样的想法似乎很任性,也不应该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应有的感悟。如为人处事,任凭刀光剑影,我始终如一;不管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我依旧棱角分明,处变不惊——你不喜欢,我依旧这么写,无所谓。偏执得可爱,幼稚的可以!
几年前还想过怎么能成为一个签约作家,找了各种大神级人物询问,翻阅了无数网络帖子,也得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现在看来,其实无所谓了,写作还是单纯点好。没人理会,就当感动自己,当然,看得人多了更好;有人认可,何乐不为?
我赞同一个笔友说过的话:写作,需要的是一份偏执和热情,更要赖得住寂寞,守得住内心。有的时候,孤芳自赏并不是件坏事,可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能因为个人好恶,就否定了所有的东西。毕竟,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作家,也是要一步一步慢慢走过去的。
现在,早已没了年少时的“作家”梦了,我更喜欢用“作者”或者“写作者”来形容自己。只是,依旧对一些鸡汤,干货不感冒,也许是审美疲劳的缘故。
在午夜写作也没什么坏处,只要着想象有千百万依旧伏在案前,奋笔疾书的“同道中人”,心里自然就不会感到寂寞了。就像以前周润发里的一句广告语:我才刚上路诶。
是的,我们才刚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