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即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正用一个字可以表达:罡。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具有浩然正气,有纯粹的刚劲之气时,就是说这个人很罡。流行语说“刚”。其实是因为没学习过传统文化。罡为四正,即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宇宙能量纯粹,适合修炼真气,是以能诸邪莫侵,养生长寿。我们知道太极学说是万象归类系统,四正也可以指代人体的身、心、言、行四种修行。
四正的人格修炼可以使身心达到太极拳“应物自然”的至高境界。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开始要从内从心开始变化,再由身的不断修炼完成心的不断升级。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精气神,用于身,体于心。身为心之用,四正之学潜移默化人的身心,构成了中国人的独特人格。
中华十六字心法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道心,皆在一个“中”字,太极拳四正之学,以“中正”为元善复始之道。中正者,不左不右谓之中,不前不后谓之正。中正,亦中庸之道也。权变衡量,一言一默,合乎规矩方圆;处事行拳,清俊通达,出入无碍。四正之学,气象宏大,立意高远,以凡身为打磨之基础,以烦恼为证修之菩提。学者们当日精日益,坚持不懈。只要进入正道之门,前期虽漫漫其修远,后来却可以日行千里,进程远阔。
四正之学,除了身正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能够展示于外,正心、正言、正行,如何正,正到什么标准,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姑且模范圣哲之所言所行,做一个考核标准。
一、心正
常人的生活中,烦恼万想,忧思悲恐惊,每天总有各种各样的负能量忧苦身心,失亦何苦,得亦何欢,总没有清净平衡的时候。心若能借助“身”的修炼,与万事万物对待相处时,炼情归性,惩忿窒欲,归于正道,就能培养中华文明特有的人格传统:中正安舒。
太极在人心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太极拳通过耳目口鼻神意之六合,达到七情六欲之未发的澄清之境。我们通常在遇到不能奈何的高手时会说,此人在“打太极”,“太极”打得好。高手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是不急不躁,心静清凉的,心只有在空空洞洞、不着一物时方能应物无方,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在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处。
心正还需修炼善心、慈心、同理心,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同天意。修心离不开道德高尚的情操修炼,也离不开“天人感应”的精神修炼,修心是天地人三才同修之道。事好做,钱好赚,唯心难修。心,还要跟外部世界发生碰撞,即使受伤也要不屈不挠,保持它的强大、信仰与空明,这是最难的地方。但是明知难为而为之,正是创造人生的乐趣。
二、身正
身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浩然正气,精神饱满之状态。在站桩时,调整姿势,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肩沉肘,尾闾内敛”的口诀使脊椎节节舒展,对拉拔长,下巴回收,精神提起,使颈椎与胸椎、腰椎能连成一线,变驼背为直背。在站立、行止时依然要保持脊柱中正,骨盆也要正,眼神也要正,培养一身正气的精神气质。口诀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谚语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身正同时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在调整身姿之外,要在人情达练处做打磨,行的正、坐的端,爱惜自己的羽毛,对身心健康有莫大的益处。而这也是太极拳号称“性命双修”之学的原因所在之一。
四正之学,以身心为主体。身为心之用,心不动则意不动,意不动则气不动,气不动则身不动。平时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皆须切己体察,反观心是否能正志诚意,身是否能中正安舒,言是否能格物致知,行是否能进退不失。
三、言正
人生在世,立德为上、立言其次、立功为下。老子著书五千言,立德立言,有没有立功呢?功在千秋!但是此为非紧要之事,也不是老子所要争的功。正因为立德在先,而有立言之功存焉。
言正,首先要能做到口不出恶言、谗言、虚言、妄言、轻薄、欺人之言,要做到“非礼勿言”。
太极文化是阴阳文化,让我们能评判是非、善恶、美丑,但是我们在发言评判这些标准的时候却产生了更多的是非、善恶、对错、美丑。而在圣人眼中,是非丑恶并非有真正的区别。
圣人即使选择“阴”或“阳”的立场,光明或黑暗,贫穷或富贵,也是一种性格的偏爱,丝毫无损于他们站在巅峰一览众山小的“无极”状态。
庄子在有名的“齐物论”中说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所有的对待差别都因为“我”而存在,无“我”便无彼。“我”既是一切的主宰,也是一切的始作俑者,所以“我”,有选择的权力。既然是非对错并无最终的差别,那么言语的评判就是可有可无的,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为了保持心的清净,可不可以说好话,修口德呢,为了减少别人的是非烦恼,保持沉默也是可以的吧。
四、行正
太极拳允文允武,尽性立命,让修炼之人的精神意志、心智思虑都得以提升,乃至阶及圣贤神明之路。当我们修到心正、气正、行正之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以圣哲先贤为模范,儒家崇孔孟,道家尚老庄,太极则举善百家圣贤,无所不包。太极拳这种被冠以太极的武术形式,效三丰祖师的性命双修理论为宗旨,被当做圣人之学。学人们亦成为承载圣人之道的道器。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繁荣发展,传统与西学并驾齐驱,太极拳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得到了重视与复兴。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太极拳学者,如何重新估量太极拳的价值,如何定位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如何将太极拳修之于身,应用于与时代结合的创新方向,是修炼者要思考的问题。短时间来看,我们依然没有脱离前人的樊臼,试图继续唤醒太极拳的技击艺术与搏斗功能,除此之外,继承先贤“愿天下英杰益寿延年”之遗志,也是我辈要探索前行的道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现在,让我们一起先从四正之学做起,安身立命,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本号撰写太极、东方智慧文化,转载请注明:太极阐教。欢迎给作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