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学习背诵古诗词、文言文了,一是不太懂,二是伤脑筋,其实最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是自己当时太小,根本理解不了一个成年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个距离我们现代这么遥远的古代成人做的诗词,就更不好体会了,但是呢,又不得不背,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下来,真是看到古文就想吐
突然从去年开始,可能受到《中华诗词大会》影响,自己找了几首上学时曾经学过的诗词,意外的发现原来成人后再回过头来看古诗词,又是另一番心境和感受,所以今天想说说成年后的自己对一些古诗词新的发现,如果有不足或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大咖留言处不吝赐教!!
一直很熟悉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很美很有意境的一首诗,从小到大已经口头背诵的很熟了,不过直到多年后看到纸质书本上的这首诗,我才发现小时候一直没发现的疑问“日照香炉为什么生紫烟呢?香炉飘出来的烟雾可是固体颗粒物啊,怎么会被太阳照后呈现出紫色呢?”
还别说,当时我还真怀疑李白写错了呢,难道是李白的物理光学没学好?
后来经过自己查证:原来人家李白说的香炉是庐山上的一个“香炉峰”,而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烧香的香炉子,既然香炉峰的水从上倾泻下来,自然会形成水雾水蒸气在周边萦绕啊,这是液态小分子,被太阳光一照,可不就能折射成紫色吗,甚至赤橙黄绿青蓝紫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呢
当我从发现这个疑问,到解决完这个疑问,顿时觉得自己才真正的与这首诗融为一体,脑海里的画面已经彻底把瀑布前的烧香的香炉子给抹去了,取而代之的画面是,太阳光照射在从上倾下的瀑布,萦绕着五颜六色的水雾,真是好看!
因为从高中时候开始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小说,后来又看了好几遍87版电视剧,里面无不有一个画面和一首诗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被老太太、凤姐、宝玉、黛玉等人带着,一起在园子的湖里坐船,黛玉因听宝玉说要拔掉湖里的残荷枯叶时,说了句“我本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一句比较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你还非要拔去。” 当然宝玉最后肯定是不舍得拔了。
当然这句诗我是在看红楼梦时第一次听说的,被我们弱风扶柳的林妹妹这么一说,立刻觉得 哇!好有多愁善感的诗意啊,所以每次和朋友在秋天出去玩的时候看到枯萎的荷花,都会假装很高雅地念上这么一句,直到有一次碰上了个有文化的朋友,他说“你读错了,不是残荷,而是枯荷”
我立刻陷入蒙圈状态,难道你在质疑曹雪芹?后来我们专门坐在亭子里在网上查找了一些信息,并还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两个字的差别讨论。原来这首诗出自李义山(也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槛,读音同见)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标题中的崔雍崔衮是李商隐舅舅家的儿子,舅舅病逝,两个儿子因为距离遥远而没能在身边,发丧完舅舅后,李商隐又孤独一人地想念着已经逝去的舅舅和两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表兄弟,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写下了这首相思感伤的诗
后来查资料时发现很多人都被红楼梦给误导了,所以也有很多红学专家指出了这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基本的文学常识错误,也有 红学专家为曹公开脱,说这是作者原本这么写的,就是要通过不太喜欢李义山的林黛玉的嘴里说出来,不管如何吧,我们确实很多人被这句诗给误导了,直到那天朋友纠正了出来,我们在想为什么李义山当时不用残荷,要用枯荷呢?
以下是个人的见解,因为作者已经交代了这是秋天,秋天的荷叶已经泛黄枯萎了,七零八散且又枯黄残状,也就是秋天池塘的枯荷已经包含了“枯”和“残”,因为秋天的“枯”一定会导致“残”;而“残”字范围就小了吧,夏季荷花盛开的时候,因为人为原因或是恶劣天气原因,荷花荷叶受到破坏,也可以称之为“残荷”,但不管怎么破坏夏季的荷,总不能呈现出“枯”,所以因这两个字包含的范围大小,对应前面秋天的季节,作者用“枯”字 比“残”字更真实、应景应季
其实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又想到之前一位学美术的朋友说过“西方的艺术讲究写实,而我们中国讲究先虚后实或者虚实结合”,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意识里,喜欢借物借景等虚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李商隐的这首诗里就很好的诠释了我们中国传统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他想点明自己跟表兄弟空间距离太远而思念,偏偏上来不直接写明,而是借助骆氏亭边上的竹林、船坞和流淌的湖水作为开题,然后再说明自己和亲人“相思迢递隔重城”,当然诗人这么安排也是为了点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那么后两句就是要写自己对表兄弟亲人的思念,这就看出了古人智慧的高超,我不会向西方人那么直白的说“我想你们了”,而是借景抒情,先搬上来一副凄凉寒意、阴沉悲伤的画面“秋天阴雨蒙蒙不散去,秋霜也跟着推迟了”,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本属于秋天自有的那种季节性寒意,但因为前两句的交代,你会从季节性天气的寒意,渐渐地寒凉到心里去,最后一句真是神来之笔,难怪一直不喜欢李义山的林妹妹都夸“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多大的想象空间啊,因为距离远,无法 和亲人见面,这悲凉的秋阴,更是阴凉了我的心,我对你们的思念,只能转化为听着寒冷的秋雨打着本就枯萎的荷声了,秋雨打着枯荷,更进一步显出悲凉凄惨。
真的,当对着纸质书来回品味这句话诗的时候,真的能够替作者感受到亲人离去、亲人不在眼前、仕途又不得志的那种百感交集的伤感
也是刚刚吃过晚饭,闲着没事,有感而发,敲了这些有的没的。敲完后决定还是再找几首小时候学过的古诗词,突然发现古诗的那种魅力真是等成人了以后才能体会和感悟,小时候再怎么理解,因为缺少生活阅历,也只是明白诗人在写什么,只有等有一定生活阅历了,才可能会慢慢地想诗人当时在想什么?怎么想的?在哪里想的?等等。。
哪怕一天再拾起一首呢,也不枉咱是上过小学的人,哈哈哈!到这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