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各大高校接受校友巨额捐款的新闻层出不穷。毕竟大学获捐赠数额的高低,也是检验大学魅力的一部分。那么各所大学接收的捐款情况究竟如何?如何看待校友对母校的捐款行为呢?来自方略研究院上海研究分站的研究员王歌玲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今年1月18日,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总额7800万元的捐赠款,该笔款项为武大老校友匿名捐赠,用来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笔捐赠款打破了武大匿名捐赠的纪录。
近年来,校友捐赠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发展的重要助力。大学校友捐赠总额、单笔捐赠金额、校友个人捐赠金额等最高纪录不断被刷新,已经逐渐成为大学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助力,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一定的动力。
一、细数校友捐赠哪家强
1月份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了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
从总量看,清华大学累计接受校友捐赠47.20亿元,问鼎榜首,再次刷新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最高纪录;北京大学获赠41.97亿元,排名第二;武汉大学表现亮眼,以30.43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创历史最高排名。
从单笔捐赠来看,北京大学去年3月收到建校以来最大一笔个人捐赠,也是最大一笔校友捐赠,来自95级校友李永新向母校捐赠10亿人民币。不过校友单笔捐赠最高纪录依然由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熊新翔保持,单笔捐赠金额为10.3亿元。
截至目前,校友个人捐赠累计超过10亿元的,加上北大校友李永新,共5人。其他四位分别是清华大学校友,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复旦大学校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北京大学校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电子科技大学校友,重庆市博恩科技集团董事长熊新翔。
校友单笔捐赠金额在1亿元以下的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武汉大学校友、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向母校捐款9999万元用于建设科技楼,主要用于建设武汉大学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开展交叉前沿科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华诞之际,紫江集团捐资1亿元,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全面支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建设集文献搜集整理、研究、资政和培训于一体的跨学科高水平学术平台和高端智库。
二、捐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在当代,不管是国内外,校友捐赠已成为评价一所大学的核心指标。在国内该指标由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独家发布,捐赠关涉到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满意度、校友慈善意识、社会影响力、校友商业成就、学校治理能力、校友工作成效等事项的考核与评价。
校友捐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首先是改善大学财务状况。世界名校的发展无不与其校友长期、稳定的捐赠有关。欧美高校历来非常重视校友资源开发,与校友保持紧密联系,所获得的校友捐赠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斯坦福、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中,25%-30%来自于社会捐赠。
其次,校友捐赠促进高校学术发展。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研究的中坚力量,保持学术自由对高校长期发展非常重要。但是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通常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经费必须用于固定的研究方向或项目,相当于政府在“购买”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研究经费不足,促进某些领域的研究,但它也会形成一些障碍,不利于高校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而对于那些财政资助较少的高校,如对于我国大量的省属高校而言,其财政拨款远少于985、211 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其学术研究能力有限,学术自由受到较大限制,而校友捐赠可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
最后,捐赠者的榜样力量可以激励更多的回馈行为。校友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捐赠活动,既为母校发展献出一份力量,也满足了其回馈母校、关心母校的自尊心,使更多校友积极与母校联系,增加校友的凝聚力。同时,校友捐赠为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在校期间为拥有这些感恩母校的校友而自豪,也将吸引更多的新校友捐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国外大学的捐赠文化更盛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大学排行榜在对美国大学进行排行时,会把校友捐赠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但重视的是校友捐赠率(有多少毕业校友捐赠),而不是校友捐赠额。这一评价指标,对所有学校都是公平的——不追求富豪校友的大笔捐款,而看重普通校友对母校的捐赠情况。
截至2021年6月,中国高校累计接受校友捐赠总额高达427亿。各大学在1980-2021年期间累计接受的捐赠总额达1288亿元。1288亿元的总捐赠额看上去很“耀眼”,但还不如一所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发布的2018-2019财报显示,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总规模达到409.3亿美元。换言之,我国所有高校接受捐赠总额仅有哈佛大学的一半。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造富能力不差,相对来说,却鲜有校友回馈。目前高校的校友捐赠还是主要依靠“富豪校友”,普通校友捐赠比例偏低。这带来的问题是,校友捐赠很难持续发展,某年有个“富豪校友”捐赠较多,整体的捐赠额就比较高,而没有“富豪校友”捐赠,当年的捐赠额就低。但“富豪校友”毕竟有限,2021年西北大学在官方账号倡议每位校友和老师每一个月可以为学校捐一杯奶茶钱,用于支持母校的发展建设,结果却被调侃为“最穷的211高校”。
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国,财富仍掌握第一代人手里,许多人不愿拿出自己辛苦挣的钱用于捐赠。而那些在国外扩张商业帝国的企业却非常有动力捐款给国际教育机构,因为这不仅对它们的政府关系和商业人脉有帮助,还能把自己的名号和世界顶尖教育品牌联系在一起,可谓名利双收。
2010年初,耶鲁大学2002届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美元,但这一举动却遭到相当一部分网友非议。原因在于,张磊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网友质疑,为什么不捐给中国的人大,而选择美国的耶鲁。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曾指出,大学接受校友捐赠的多少与其教书育人水平、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校友的商业成就及母校情结等有直接的关系,造富能力强的大学才可能培养出更多创富能力强的校友,毕业生校友回馈母校的能力才越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大多没有与之建立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普通校友的捐赠意愿较低。
四、大学对待捐赠要不偏不倚
校友功成名就,回馈母校,本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但是过分粉饰和鼓吹,甚至论“金”排名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社会对大学的期待,是作为研究学术、传播知识的最高学府,坚持纯粹的学术追求,为人类拓宽思想与技术的边界,承担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风骨昂然,遗世独立。正是基于这样的期待,我们才会格外尊敬大学。
因此,高校发展固然需要经济利益,但绝不该为了利益做出与身份不符的举动。具体到校友捐赠,大学应该做的,是将每一笔捐赠都记录下来,后续公开款物去向,接受监督。例如学校接受了几个亿捐赠之后,科研设备有了哪些更新?学生食宿条件有无改善?高校应该把这些问题回答好。
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的那句名言至今仍广为流传: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他们的祖国。所以很多人质疑为何巨额资金捐赠给国外大学?不过在“SOHO中国助学金”海外捐款的案例中,这个质疑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管是捐赠哈佛还是耶鲁,其基金的收益人都是中国留学生,用潘石屹自己的话说,他的目的是致力于“给中国最优秀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的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更好地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当然,不管是完善的制度还是对待捐款的态度,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现代大学的建立满打满算也不到120年,相比于耶鲁、哈佛等有着400年校史的古老名校,我们的路还很长。学习世界名校的对捐赠专业化的运营使用能够阳光透明、治学严谨,接受社会监督,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
作者信息:
方略研究院上海研究分站研究员 王歌玲,东华大学旭日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