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人,我们在欣赏中国古画的时候,常常无处下手,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把握一幅传统中国画的意蕴。其实,欣赏古画对一个人的要求非常高。一般人欣赏古画大概只会着眼于画得像不像,但中国画恰恰不在这些地方着眼,它看重画面能不能表现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蕴。这种特点要从要从绘画与诗歌乃至文学的关系谈起。
唐代以前山水画并不繁荣,到了宋代山水画才发展、兴盛起来,成为中国画的最大宗。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和以前相比,更容易得到各种书籍,再加上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宋代知识分子普遍文化素养都很高,且多才多艺,很多人诗、书、画兼擅。他们很讲究生活品味,弹琴、品茗、赏鉴金石,几乎无一不通。宋代文人大多在朝廷任职,以余力从事文学和艺术活动。极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使他们对绘画就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他们认为绘画不光要培养能够描摹现实的专业技能,还要能够在画中体现传达文化内涵和儒家思想。他们喜欢画那些具有很明确文学象征意味,或有明显道德讽劝意味的事物。比如,他们喜欢画竹,是因为竹具有君子的品节。他们喜欢画马,是因为大文豪韩愈有《马说》。而马的得意失意,和君子的遇不遇,读书人的穷与显是一样的。因此,他们画马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命期待。宋人非常热衷画马和咏马。例如李公麟画的《五马图》,你得储备很多的知识才能读懂这幅图。你得知道李公麟很擅长画马,名满天下;你还得知道,马在唐朝很普遍,可是在宋代,由于国家疆土的变化,宋代疆域南缩,习惯于生长在北方的马就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所以,宋人一般都只能骑驴,像王安石都常骑驴,陆游更不用说,“细雨骑驴入剑门”。宋代文人交往的圈子很兴盛,李公麟画的马,品题的人很多,比如苏轼、黄庭坚、苏辙、秦观、张耒、晁补之等等,都为李公麟画的马题写了诗歌。如果看不懂这幅画,你找那些题咏这幅画的诗歌来看看,有助于你了解绘者的意图以及这幅画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符码。其他类型中国画的欣赏也同样如此,都需要你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相关题材的文化积累,你才能弄明白画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这种在绘画里显示才学的行为和在诗歌里炫才多用典故其实是一个道理,谁让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学富五车呢?怀才就像怀孕,藏是藏不住的,不经意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文化单凭绘画技巧吃饭的画工受到当时文人和社会主流的贬低和鄙视。他们的画在文人画家的眼里根本不入流,画工的画形似但没有文化意涵。这个有点像现代画家画素描,虽然画得像,技巧很好,可是没有余韵,没有回味的余地。在当时,无论你造型能力多强,如果你绘画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内涵的融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都是白搭!
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无论是草木竹石还是走兽牛马都有它的寓意。比如《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曾经赏赐弟弟赵孝颖自己所画的《鹡鸰图》。如果你没有读过《诗经》,不知道《诗经》有一篇《常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后来人们以“鹡鸰”比喻兄弟,你就不知道宋徽宗是以绘画表达兄弟情义,暗示孝颖,兄弟在危难时要相互帮助。
所以,欣赏古画不是只靠眼睛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你的知识储备、你的文化积淀,还需要你的人生阅历和洞察力,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欣赏古画非常困难的原因。
中国古画所产生的时代土壤已经没有了,那种对古人来说犹如空气一样自然存在的文化氛围、审美习俗和价值取向都消失了。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才能逐渐接近和认识那个时代,从而慢慢理解那个时代人,进而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和艺术。这些都需要付出努力。所以欣赏古画和阅读古诗一样,都需要相关的专业积累和文化积淀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