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地推乱象曝光,社会的善意谁来保护
近日,一则员工“扫楼式”筹款的视频曝光了水滴筹的运营漏洞,视频中水滴筹的地推“收款顾问”美其名曰“志愿者”,在全国40多个城市的大医院扫荡。发起筹款的过程中,不问患者病情、真实经济情况,只需简单口头询问,直接套用模板,随意填写筹款金额,然后就鼓励患者四处转发筹款信息。水滴筹员工“扫楼式”筹款的视频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水滴筹随后表示全面暂停地推服务,全面整顿。(12月6日 新快报)
事实上,水滴筹并非第一次被推向舆论漩涡。2019年4月8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血栓住院,随后其家人在“水滴筹”平台中发起上限百万元的筹款,但网友陆续爆料出吴鹤臣有两套房产、私家车等信息,并且德云社已对其捐款15万元。当时水滴筹便遭遇信任危机,公众呼吁加强对筹款者房款、治疗费等信息的审核。但是时隔半年后水滴筹又被爆出管理和运营漏洞,再一次挑战了公众的底线。
网络互助能实现低成本获客,还能帮平台实现深度锁客,让平台与用户实现高频互动,打破保险的转化魔咒。但相比互助更多的是亲属关系,众筹的作用更强大。一个众筹发起者的社交关系链,意味着无数以此扩散的新用户。不论是捐款人,还是受捐者,都能成为其保理产品的潜在对象。
大病众筹,本来是聚拢社会善意的好事,却屡屡出现问题和漏洞。从南京患儿得数百万善款,家庭未做妥善处理,到罗一笑事件的争议,公众爱心被透支的案例不在少数。网络筹款是一种模式创新,也的确帮助了很多患病人群。但在执行层面,却还有许多边界问题难以理清。比如说谁才能申请众筹?谁来判断,又如何判断申请人情况属实?如何定义众筹的数目?如何保证善款得到妥善使用?如果这些问题不进行解决,那么公众的善意永远处在不确定中。
2016年发布的中国《慈善法》明确界定:个人不能发起公开募捐。唯一的筹款通道,是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水滴筹就是再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而巨大的社会需求有推动了类似的大众筹款行业的迅速发展。说到底,这些平台是有盈利需求的公司,而盈利就是从流量中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水滴筹为什么会出现地推,那就是快速占领市场。水滴筹是公益项目,水滴公司却有盈利的要求。公益和商业之间,没有防火墙,这也是信任危机出现的地方。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水滴筹的确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便利之处,能够将社会的善意传递到正真需要帮助的人,但是这些的前提是它能受到好的监管。目前网络募捐在监管方面确实有盲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也应该及时跟上,尤其是提高作恶者违约成本,失信者和平台,都需要为消耗公众善意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