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载春秋掠过发梢,那些带着霜雪的清晨却依然清晰如昨。1968年冬天,我们四十四名来自北京、上海、西宁的青年学生,背着行囊和梦想,踏上了青海托勒草原。呼啸的北风裹挟着牧草的气息,成为我们青春最深刻的注脚。
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牧场,我们与牧民群众同吃一袋糌粑、同住一座帐篷、同赶一群牛羊。第一次握着大沙剪颤抖着剪羊毛,第一次跟着牧民学习辨认牧草,第一次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时摔得人仰马翻——这些笨拙的尝试,都在藏族阿爸阿妈慈祥的笑容和手把手的教导中,化作终身受用的生存智慧。
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青年的朝气,更是一座连接现代文化与游牧文明的桥梁。深夜的酥油灯下,我们为牧民朗读报纸、撰写家书;临时开办的帐篷课堂里,孩子们第一次用汉语写下"北京"和"青海";劳动间隙,我们讲述电灯电话、火车轮船这些现代文明的故事,在牧民们明亮的眼睛里看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草原回报给我们的,是比知识更珍贵的生命滋养。藏族阿妈悄悄在我们行囊里塞进的牦牛肉干,老牧人带着我们穿越暴风雪时坚实的背影,赛马会上手把手教我们跳锅庄的欢腾夜晚——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质朴善良,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奉献与守望。原来"再教育"的真正含义,是让城市青年在劳动中读懂中国,在苦难中淬炼品格,在交流中深化民族情谊。
五十六年过去了,我们带走了牧民群众传授的生存技能和人生智慧,留下了青春的热血与真挚的情感。如今看到托勒草原通了公路,接入了国家电网,学校新建了教室和教学楼,当年我们教过的孩子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这份喜悦胜过千言万语。
那片草原永远是我们精神的故乡,它教会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守希望。每当《红梅赞》的旋律响起,总会想起牧场上繁星满天的夜晚,想起那段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光荣岁月——那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更是跨越民族、地域和时代的精神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