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铭刻:一位知青对托勒草原的深情怀念》

五十六载春秋掠过发梢,那些带着霜雪的清晨却依然清晰如昨。1968年冬天,我们四十四名来自北京、上海、西宁的青年学生,背着行囊和梦想,踏上了青海托勒草原。呼啸的北风裹挟着牧草的气息,成为我们青春最深刻的注脚。

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牧场,我们与牧民群众同吃一袋糌粑、同住一座帐篷、同赶一群牛羊。第一次握着大沙剪颤抖着剪羊毛,第一次跟着牧民学习辨认牧草,第一次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时摔得人仰马翻——这些笨拙的尝试,都在藏族阿爸阿妈慈祥的笑容和手把手的教导中,化作终身受用的生存智慧。

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青年的朝气,更是一座连接现代文化与游牧文明的桥梁。深夜的酥油灯下,我们为牧民朗读报纸、撰写家书;临时开办的帐篷课堂里,孩子们第一次用汉语写下"北京"和"青海";劳动间隙,我们讲述电灯电话、火车轮船这些现代文明的故事,在牧民们明亮的眼睛里看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草原回报给我们的,是比知识更珍贵的生命滋养。藏族阿妈悄悄在我们行囊里塞进的牦牛肉干,老牧人带着我们穿越暴风雪时坚实的背影,赛马会上手把手教我们跳锅庄的欢腾夜晚——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质朴善良,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奉献与守望。原来"再教育"的真正含义,是让城市青年在劳动中读懂中国,在苦难中淬炼品格,在交流中深化民族情谊。

五十六年过去了,我们带走了牧民群众传授的生存技能和人生智慧,留下了青春的热血与真挚的情感。如今看到托勒草原通了公路,接入了国家电网,学校新建了教室和教学楼,当年我们教过的孩子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这份喜悦胜过千言万语。

那片草原永远是我们精神的故乡,它教会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守希望。每当《红梅赞》的旋律响起,总会想起牧场上繁星满天的夜晚,想起那段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光荣岁月——那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更是跨越民族、地域和时代的精神传承。

--

上传中,请稍候...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车终于平稳地停下来了。 心跳平稳、呼吸顺畅,思维清晰、语言有序,全身没有任何不适,太好了,我还活着...
    密林子阅读 1,294评论 6 3
  • 川西北高原的风裹着草香掠过若尔盖草原时,总能看到几个忙碌的身影——他们中有蹲在牧民帐篷前记录羊群数量的,有在乡镇卫...
    能源显微镜阅读 23评论 0 1
  • 第一天 今天入住了牧民家里,这户牧民是小贤外婆的弟弟家,位于甘南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德合茂村,从合作市区一直向东开,经...
    霄木阅读 327评论 0 1
  • 若尔盖大草原的特点主要是辽阔,站在草原的中央,目光可以笼着四野,除了辽阔,天边还有远山衬点,牧草、牦牛、云朵,雄鹰...
    刘星1980阅读 451评论 1 9
  • (一)走进托勒草原。 为什么那么的割舍不断,为什么那么的想往?因为这片草原,虽然给了我们磨难,但是我们在这...
    牧场马狼阅读 664评论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