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白话诠释:陈司败问,“昭公知道礼节吗?”孔子说,“知道礼节。”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然后让他进来,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人的,君子难道也袒护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妇人,并称她为吴孟子。如果说鲁君知道礼节,那么谁不知道礼节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呀,如果(我)有过错,别人一定让我知道。”
孔子与人唱歌,如果(这个人)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后面和着。
孔子说,“古籍文献,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的成为一名君子,那么我就还没有做到。”
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我怎么敢呢?大概是为之追求却不厌倦,教诲本人却不倦怠,那么也仅仅能够说成这样了。”公西华说,“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呀。”
切己体察:第一句看得不是很明白,参考了些书籍才发现,孔子原来是为尊者讳,即别人做错了但是却不是由自己检举揭发,或者是口诛笔伐。除此之外,儒家还强调为贤者讳、为亲者讳。也就是说当处于道德和原则冲突的时候,这三句话可以使得我们自己不纠结。但令我困惑的是如何区别这样的精神与包庇呢?
第二句是说孔子对于唱歌这件事的态度与做法。一方面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喜爱,之前我们在《论语·八佾》11-总结篇也提到过音乐和礼仪是想通的,互为因果。另一方面,孔子自己不唱而是让别人唱,自己在后面和,也说明了他的谦逊。
第三句还是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第四句说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千古名句,和《论语·述而》01中相互呼应。
文言拾遗:揖巫马期而进之--“进之”是使动用法,即使之进。类似的用法还有后文中的人必知之。
莫吾犹人也--“莫”即没有,在这里翻译为大概?我不太确定,尽管参考文献如是解释,但是我还是不太信服。我在百度汉语中没有得到求证。